主流经济学家迷信美帝意识形态宣传,搞不了研究!
【提要】本文分析,主流经济学家不是学习和借鉴美国如何强大的做法,而是十分迷信美帝自我吹捧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将美帝当作善良的天使和圣人,另一方面又迷信美帝推销的以自私自利为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经济学,无视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连做学问最基本的逻辑自洽都做不到,搞不了研究。
1、对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学定义的翻译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美国著名教科书,按照作者在2009年版前言《一个折衷主义的宣言》,本书主张混合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折衷主义,倡扬现代混合经济的价值。但是,我国学者翻译的最新版第19版萨缪尔森《经济学》[1],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学科”。也就是经济学只研究市场经济,不包括非市场经济了。按照这个定义,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的大部分,论证增加公共投资的理论和主张,根本就不该出现在本书中。作者怎么可能会给经济学下一个与其内容相矛盾的定义,使本书自身的逻辑就存在问题?在早期版本中,例如,第十版,作者在定义中还特地指明,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包括市场和非市场情况[2]。但是,我国的译者,当时是高鸿业先生,仍然翻译成商品,致使第10版中文版中,作者给经济学下定义的一句话本身就前后存在逻辑矛盾。
在英文原版中,作者所使用的词是goods and services,准确的翻译应是物品和服务。译者将服务丢掉,同时将goods翻译成商品。英语中比较正式的表达商品的词汇是merchandise,而且英文原版紧接着对经济学定义做了阐述,多次提到goods这个词,译者都很好地翻译成了物品。译者在译后记中还专门讨论了goods的翻译,提到可翻译成物品,产品、财货等等,就是没说,可翻译成商品,可是译者在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却将其错译成商品,这不是很奇怪吗?
主译者萧琛先生是北大经济学主任和教授,对本书的理论体系和凯恩斯经济理论不可能一无所知,其主持翻译的上册《微观经济学》一书书后还专门有一张图[1],标识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萨缪尔森建立的经济学体系的直接来源是凯恩斯和马歇尔。这很可能是译者的有意误译。译者翻译过来的这种定义,实际上抛弃了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非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暗示经济学就是市场经济学。
很多美国学者都指出,该书是一本意识形态教科书,200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长期担任美国内务部经济学家和总统私有化委员会研究部主任、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罗伯特 尼尔森,根据自己在政府工作经历,撰写了一部经济学著作,题目就叫《从萨缪尔森到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都是宗教》[3],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发表文章评论它[4],参与讨论的普通读者就更多了。我国主流媒体却对此保持高度一致的沉默,不肯对此反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邓肯 弗利在其著作《睿智--亚当谬论及八位经济学巨人的思考》[5]中指出,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们的经济学说都是经济神学。西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Kenneth R. Hoover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经济学就是意识形态》[6]。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林德曾发表与萨氏经济学篇幅相近的专著《反萨缪尔森论》[7],以萨缪尔森《经济学》为对象,全面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2009年6月,曾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应邀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罗宾斯讲座”讲演上说,过去3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简直是无用之物,说得不好听是害人之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