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建疆:谈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日
作者 靳建疆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总有一些当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聚在一起纪念上山下乡多少周年,尤其是“老三届”、“老四届”的知青朋友们热情更高。我认为如果说纪念某一批知青上山下乡多少周年,或纪念发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最高指示多少周年是对的,而纪念上山下乡多少周年,把1968年12月22日作为时间节点就不准确了。
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到农村去的政策源自建国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每一个公民负有无限责任,保证人人有事做、有饭吃,这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劳动生产岗位和新增劳动力数量之间不平衡,所以每年都要动员一些暂时不能升学、就业的城镇居民和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安置在国营或集体开办的农林牧渔企业或组织开荒创业。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被安置人员的岗位有时也会在城乡之间调整,同时国家也会从农村招收青年农民进入国营单位工作,城市知青下乡,农村劳力进城,城乡融合发展,农村成为劳动力流动的蓄水池。由于建国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提高,从60年代初开始,初高中毕业生成为主要安置对象。
这个制度安排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改变过。
1955年8月30日共青团北京市委欢送“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
1955年9至12月间,为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毛主席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为书中《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写了编者按: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主席的这一按语具有广泛持久的号召力,它标志着知识青年下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1970年建于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毛主席题词手迹碑。
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首次使用“下乡上山”用语。
规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
1958年8月17日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计划5年内动员570万青壮年支援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史称支边青年。
这项政策后来执行了很多年,为巩固边疆、发展边疆做出来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