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知青上山下乡基本情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初叫“下乡上山”,是城镇知青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一个习惯叫法。1957年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出现“下乡上山”的提法,主体是城市的中、小学毕业青年。1967年的《人民日报》发表“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首次使用“上山下乡”;此后,逐渐成为通用的提法。
知青上山下乡,是到农村生产队、农林牧渔场、生产建设兵团等基层单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或从事教科文卫事业。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农民、场民,还有代课教师、文化教员、“赤脚医生”、农技员、农机手、会计、文书、社队干部等。安徽知青上山下乡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有20多年时间。据统计,1963年至1980年的18年间,安徽共动员和接收72万多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下放4.2万人,占下放总数5.8%;1967年至1980年下放68万人,占94%。在1967年以后下放的知青中,安徽下放53万人,占77.8%;接收外省、市知青15.11万人(其中上海市下放知青15.10万人),占22.2%。
安徽知青上山下乡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于1956年至1957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始于1962年,到1968年以后出现了两次高潮。1968年至1972年是第一次高潮,1973年至1977年是第二次高潮。1978年至1983年是尾声,知青大量回城。1978年知青下放人数陡然从1977年的6.8万人下降到1252人,1979年是728人,1980年是414人。1980年年底,不再组织知青下放,下放工作结束。
一、历史背景和摸索试点(1953年—1961年)
知青上山下乡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是中央领导的集体决策,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个人行为。安徽贯彻中央决策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省情。安徽知青上山下乡与安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农业、人口、就业等问题关系都很密切。
(一)历史背景
1953年国家对粮食、油料等农产品实行统销统购以后,城乡泾渭分明,国家在安排就业时严格区分城乡户口。随着全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就业升学矛盾十分突出。开始安排城镇无业人员和社会青年到农村就业。
人口增长是城镇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和显性因素。安徽1949年解放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健康医疗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社会稳定,民心思安,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提高,仅前三年就增加200万人。1949年的安徽户籍人口是2787万人;到1978年是4713万人,户籍人口净增1926万人。1953年的安徽人口是3000万人,1971年是4000万人,1982年是5000万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加迅速。人口增加导致了城镇就业困难。人口增加是生产力初步发展的结果,也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没法满足充分就业的结果。可以说,生产力落后是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