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玲:后疫情时代,中国式医改走向何方?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回顾2023年,政府继续加大了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投入。2023年1-11月财政对卫生健康支出共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时,一系列医改举措在2023年加快推进,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以降药价为突破口,强化“三医”联动,破除以药补医体制等等。
展望2024年,我国医改如何加速推进?长期来看,老百姓的“医疗安全感”从何而来?如何提升现有医保体系的效率及公平性?第一财经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
李玲认为,健康是考核一个国家发展质量最好的指标。抗疫三年,中国在预防老百姓感染病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成效不错,也为我国医改下一步提供了经验和思路。同时,我国医疗费用逐年增加。2022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8.48万亿元,占GDP比例7.0%。如何在给老百姓“减负”的同时,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李玲建议,2024年要加快推广“三明医改”的力度,只有让“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打造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中国式医疗保障制度。
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46亿人,相比上一年减少1705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增长812万人,居民医保减少了2517万人。对于“弃保”情况的增加,李玲表示,未来,我国医保缴纳制度应作出两点调整:第一,应调整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减轻居民参保的缴费负担。第二,应调整为按个人收入缴纳医保费用,收入高的要多缴,从而形成更公平的医保制度。
中国“预防为主”的抗疫策略为下一步医改提供思路
第一财经:三年防疫经验对我国医疗改革的思路产生哪些影响?
李玲: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抵御了病毒大规模的、严重的传染。中国全国感染率和死亡率保持全球最低水平。同时,我国人民健康反而大幅提高了。美国因为疫情,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只有76岁,按美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应该在80岁以上。按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顶多应该在74岁,但是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达到了78.2岁,这说明我国医保体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这个经验对中国医改也有很大启示。因为中国三年“抗疫”策略是“以预防为主”,让居民不得新冠,这一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国医改到今天,医保、医疗不协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也给我们下一步医改很好的启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