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辉:改革的首要问题是为了谁的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要有主线意识!
什么是经济改革的目标主线?
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讨论和回答的问题。
没错,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主线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而不是为了发展“美国、日本、欧洲的生产力”,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经济金融殖民地。因此,经济改革和发展生产力需要确立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
就发展生产力本身而言,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发展中国生产力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是发展GDP、城镇化、城市化、房地产化、世界工厂化、信息化还是工业化?
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角度看,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只能划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不存在超越工业社会的“城市化社会”、“城镇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之说。因此,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必须是也只能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共同追求的。
但是,工业化不是“工厂化”、“代工厂化”、“开发区化”、“世界工厂化”、“房地产化”。工业化是打造“工业之虎”,而不是培养“工业之猫”。
按照美日欧等国的工业化标准,工业化意味着:
(1)本国资本(而不是外国资本)主导着国内主要的产业部门。
(2)本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主导本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创新。
(3)本国公司(而不是外国公司)拥有上游原材料供应的控制权和下游产品销售的定价权。
(4)本国的装备工业可以武装国内大部分产业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本国的工业体系拥有强大的国防转化能力。
(6)社会财富工资、福利、利润和税收的方式由本国社会成员分享而不是通过跨国资本和海外移民等途径转移出境。
(7)本国政府拥有独立的货币发行主权、汇率定价主权和资产定价主权,而不是受制于外国政府、外国央行和外国资本集团。
根据上述标准,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四十多年来,中国付出了巨大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但是,中国仅仅成为一只“工业之猫”,并没有成为“工业之虎”。这说明,在中国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始终不清楚“工业化的内涵”和“工业化的衡量标准”,始终凭着对工业化的肤浅理解摸索,直到现在走进遍地开发区、遍地融资平台、遍地低水平重复投资、遍地产能过剩、遍地污染和癌症迸发的深水雷区。毫无疑问,中国在发展生产力和追求工业化的征途中被西方经济理论误导了。如果这一根本目标被误导了,那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被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