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规培制度是怎样扭曲的?
市场化经营的医院,必然顺应市场逻辑——降本增效,规培制度正好给了医院在人力成本方面降本增效的机会。压在医学规培生身上的三座大山:收入待遇差、劳动强度高、学习收获少。“谈奉献时是医生,谈待遇时是学生”,为了一纸规培证,专硕规培生被迫做牛做马。现有制度下规培生不受劳动法保护,但规培生依然可以通过反抗告诉那些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人一个明确的信息:这届牛马不好使了!
近期,医学规培生自杀的新闻频频传出,引起公众对医学规培生劳动状况的关注。主流媒体报道留给公众最大的印象,便是专硕规培生高强度的劳动和微薄的工资。但规培生在规培制度下的如此遭遇,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规培制度是怎么来的?规培制度下规培生的劳动状况如何?规培生为争取改善自身劳动条件做了什么?规培制度压迫人的社会根源又是什么?都来看一看吧!
规培的“初衷”
规培制度的全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完成五年的本科教育后,必须在具备“规培基地”资质的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才能成为医院的正式医生。在这三年的培训中,医学生的身份是“规培学员”,需要在医院里各个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参与科室的日常工作及各种教学活动,“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各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规培制度替代了原先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四年理论课+一年实习便可成为正式临床医生的教育模式,搞了一套更复杂的“成体系”的标准化培养制度,将医生的培养年限拉长了三年。规培制度的“初衷”旨在让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成为正式医生前,得到更充分、更规范的职业实践训练,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际临床诊疗能力。
2013年国家卫计委等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规培制度在我国正式推行。从此,在招聘和晋升中要求职工接受过规培并取得规培证的医院逐年增多,使规培几乎成为强制;2014年,教育部等发布《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即专硕与规培并轨。
自此,规培便有了“社会规培”和“专硕规培”之分。“专硕规培”由于其只需花费三年时间,便可同时获得规培证+硕士学历。相比同样花费三年时间获得仅获得规培证而无学历提升的“社会规培”,以及需要经历三年学术研究+三年社会规培花费共六年时间才能同样获得规培证+硕士学历的医学学术型硕士,无疑更具性价比。因此报考医学专硕的学生数量与录取分数线连年水涨船高。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