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老师揭开了这个奥秘


  听闻张文茂老师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

  张文茂老师关于人民公社历史的研究视角独特、价值极高,笔者之前的几篇介绍毛时代社队企业、农村工业化历史的文章,都受过他的启发和教诲。

  斯人已逝,笔者忽然想起张文茂老师生前反复念叨的一个问题:“1974年我国粮食人均超过三百公斤,历史意义重大,足以反驳‘崩溃的边缘’之类的虚假宣传,(毛泽东时代的)历史可以暂时被忽视、抹黑,但是后人总有一天会记起它,并还其本来的真面目!”

  我国在1974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303公斤,1975年达到307.9公斤,1978年达到316.5公斤。这个指标的实现意味着什么?

  人均占有600斤的原粮,如果按照80%的成品率来折算,人均年占有成品粮480斤,等于每个月人均可以达到40斤的成品粮标准,这说明1974年已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张文茂老师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指出了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逐渐调整了,可以腾出部分耕地种植经济作物;

  第二,说明大农业的农、林、牧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可以逐渐调整了,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用于加工饲料发展畜牧业,适宜还草、还林。

  第三,为加快整个农村的产业革命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可以转入二三产业,农村经济可以进入毛主席早就规划好的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地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工商并举的发展阶段转变。

  张文茂老师之所以反复强调“1974年人均粮食突破300公斤指标”这个问题,就在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毛泽东时代已经能够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这一条件的实现为后面农村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差别只是怎么改的问题,是“完善公有制”、发展社队企业,还是“退回私有制”、发展乡镇企业。

  张文茂老师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而那些鼓吹18手印、“一包就灵”、“一单干就吃饱饭”的说法,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臆想,完全抹杀了毛泽东时代水利建设、农田改造、种子改良以及引进化肥生产线等等,这些实现粮食增产的客观物质基础。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这里附上笔者以前的一篇文章,以纪念张文茂老师。

  安徽人民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

  子夜呐喊 2021-06-25

  这篇文章要从与小岗村相距20公里的凤阳县白山凌村说起。

  图为百度地图截图

查看余下7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