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不要把姜萍事件搞成“伤仲永”!
17岁的中专女生姜萍,以第12位的名次闯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决赛,这本来是一件挺温馨的故事。
但是,这两天媒体和自媒体的疯狂炒作,当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表演,已经让姜萍事件逐渐变味:
“据此前媒体报道,姜萍中考考了621分,因学费没去读高中,而选择了可以免除部分学杂费的涟水中专。”
姜萍“走红”后,当地某企业董事长到姜萍老家“慰问”、送钱送物;当地文旅更是在一天内连发三条动态……
“励志”和“奖励励志”的故事固然让一些人感动,却又让另一些被动。
于是,在姜萍的热度进一步上升之后,当地村干部又出来“统一口径”,姜萍不是因为家庭贫穷去读中专……
流量的“反噬”来的就是这么快!
姜萍事件让笔者想起了北大“韦神”。韦神本来在潜心治学,媒体却动不动把人家挂出来,中间还搞出一个“韦神仅用一天随手帮6个博士解决了困扰他们4个月的难题” 的热搜。
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术业有专攻”,并非六个物理学博士太水,而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并非数学;在解决这个物理学难题的过程中,六个博士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完成了大部分工作,最后由韦东奕帮助攻克了应用数学领域的难关。这个故事本来说明了分工与协作在科研领域的重要性,却被媒体解读出来另外一种味道:通过贬低六个物理学博士来造神韦神。
这一次,媒体为了流量又开启了新网络造神运动。它们仅仅是把姜萍当作获取流量的道具,没有人注意到连摄像机前摆拍的黑板板书中余元公式都明显存在问题。今天它们把姜萍捧得有多高,明天就可能让姜萍跌的多惨。
如果22日的决赛,姜萍继续能获得好成绩,这场造神运动还能继续下去;如果姜萍在决赛中名落孙山,这些媒体、这些企业,还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一个热爱数学的贫困女中专生吗?
往年也不乏普通人在阿里数学竞赛预赛获得好名次的案例,但而今还有几个人记得他们?这些人在沉重的生存压力面前,可能得到进一步深造,发展他们的兴趣与天赋吗?
姜萍事件本来可以成为检查地方扶贫工作、反思先行教育体制、旧的考试制度以及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等很多问题的一个契机。遗憾的是,媒体太急功近利了,太急于讲感人的鸡汤故事了,反而让事件变了味道,甚至可能会毁掉姜萍!
姜萍事件还让笔者想起了大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本该在70年代初成名,可惜那时的媒体不懂炒作,直到1977年《光明日报》那篇春秋笔法的报道,才让陈景润名声大噪,搞得好像毛时代“埋没人才”、只有“科学的春天”才尊重人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