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拍张桂梅,为啥《山花烂漫时》的口碑完胜《我本是高山》?

2024-09-29 3229 2
作者: 苏芸婉 来源: 芸婉笔谈公众号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了两部关于张桂梅校长的影视作品《我本是高山》和《山花烂漫时》的不同口碑和评价,并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我本是高山》通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包装成信仰和性别对立,而《山花烂漫时》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张校长与学生之间的温馨故事。文章指出,这种差异源于现代影视创作者对人类纯粹情感的质疑,他们往往倾向于展示人性的复杂性,而忽视了无私奉献和纯粹同情心的存在。创作者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想象力,他们往往专注于权谋和利益,难以理解无私奉献的行为。

  文章强调,尽管存在这样的创作倾向,但依然有人坚信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是永恒不灭的。创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将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不是过分追求所谓的“深度”和“复杂性”。文章最后指出,影视作品的创作应该回归到讲述一个好故事的本质,关注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以触动人心并给予观众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启迪。

  同样讲述张校长的故事,《我本是高山》与《山花烂漫时》所获得的口碑和评价截然不同,这种反差并非仅能用创作水平高低来概括其本质差异。

  《我本是高山》利用张校长的事迹作为外壳,将儿女情长包装成信仰,刻意改变艰难处境,以制造性别对立。这不禁让人质疑,是否旨在通过制造舆论对冲,以减少第一点的关注,并故意将第二点塑造成这样,从而激起性别对立。原本从党性角度讨论的问题,瞬间转变成了性别对立问题。由于性别对立问题现在被视为政治错误,许多人开始盲目反对女权主义,支持这样一部无法理解党性的电影。

  而《山花烂漫时》则另辟蹊径,它以更加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张校长与学生之间那些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如同春日里漫山遍野的山花,虽不起眼,却以其独特的芬芳,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房。在这部作品中,张校长化身为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智慧与爱心,默默滋养着每一颗年轻的心灵。

500

  总的来说就是,在《我本是高山》中,张校长的办学初衷错综复杂,既承载着亡夫的遗愿,也融入了她个人的抱负,她努力彰显出一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相比之下,《山花烂漫时》中的动机则显得清晰而直接:山区的女孩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教育机构,当地居民强烈渴望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张校长挺身而出,勇往直前,以这一朴素的动机为核心,编织出的故事显得更加有力。

  这种差异的产生,源于现代影视创作者对人类纯粹情感的质疑。他们常常倾向于展示自己所缺乏的特质。在创作过程中,多数创作者热衷于探讨人性与情感的深度,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为正面角色赋予缺陷,为反面角色发掘优点,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真实”与“可信”的标准。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