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桂梅校长到《我本是高山》,之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一部《我本是高山》的电影,引起了舆论海啸,这部电影与张桂梅校长都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有人将这部电影比作被毛主席批判过的《武训传》。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结束后,胡乔木为电影《武训传》翻案了,在《人民日报》1985年9月6日第1版刊载了题为《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批判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文章。文章说:
胡乔木说,解放初期,也就是1951年,曾经发生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个批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现在不对武训本人和这个电影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明,当时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
《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是不是《武训传》?张桂梅校长应该如何评价?笔者计划写两篇文章,一是本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另一篇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1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桂梅校长呢?
张桂梅,是一位好老师,是一位好校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当代的道德楷模,值得人们敬仰。
这是毋庸置疑的。
她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她的事业——她的学生们。可以说,在当代,像张校长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凤毛麟角,14亿人中,十万不得一。
早在102年前的1921年,毛主席就对腐朽的教育做出了尖锐地批评,其中就有对老师的批评,并创造了“学阀”这个名词。
根据东方直心老师《毛泽东大传》:
1921年8月中旬,毛泽东起草了一份体现自修大学新的办学思想的著名的《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发表在8月16日湖南《大公报》上。他在大纲第一章“宗旨及定名”中明确写道:
“现代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不过是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自有划一地教授,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性。自有机械地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最大的缺点。”
“学校第三坏处,是钟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学阀冷酷无情,用学问做交易,只知给学生灌输知识,并要学生的酒喝。”
(记住啊,“学阀”这个词是毛主席首创的,是他留给后人们的武器与财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