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为何没拍出“高山”?
以共产党员、优秀女教师张桂梅为人型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公映后,争议很大。张桂梅的偶像是江姐,是英雄,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的人民教师,但是,电影没有这方面的表现,只强调了儿女情长这类个人私情的作用,刻意矮化人物,让人物去政治化、去革命化、去共产党化、去英雄化。
不但影片如此,正如军报老将陈先义同志指出:
“前一阵子在提到张桂梅时,我们的媒体在宣传时,常常把张桂梅比喻成‘中国的特雷莎’。”
这说明,不仅电影按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设计,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时,也在按着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方向。
特蕾莎(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修女和慈善工作者,一辈子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
“特蕾莎是一个体现西方价值观、符合资本主义本质的人物,这与我们的英雄张桂梅格格不入。用这样两种价值观的形象作类比,可以说不伦不类。这部电影,贯穿的就是这个思路。”
上梁如何,决定下梁的状态。“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我认为造成这样一部将英雄庸俗化的影片的根本原因是:首先是我们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已经背离初心、庸俗化,我们现在的宣传文化导向和政策,不敢或不愿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宣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形象,不作这方面的明确要求和规范,没有弘扬正气、高唱英雄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气氛和环境,缺少真正忠于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干部。
张桂梅被人民大众喜爱尊敬的英雄人物,她公开声称支撑自己的是信仰,“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我对党的承诺”,但电影中没有对她这种英雄主义来源的表现,对她真实生活中,用共产党员的精神要求自己和身边同志,用唱《国际歌》、看电影《焦裕䘵》、戴党徽等进行学校团建,用与逝世的丈夫演唱《毛主席来到我们农庄》表达个人生活情感,对这些体现张桂梅这个独特人物特点的细节,都没有表现。
甚至十分荒唐地将张桂梅与逝世的丈夫演唱《毛主席来到我们农庄》这个真实细节,改成了跳西方情调的华尔兹舞。
对此,红色文化老将陈先义深刻说:
一、因为在编剧看来,那样高大上的东西落了俗套,只有写庸俗的人性,才能合于大众审美。
二、就是投资人都是资本家,出了钱了就要发言。就要求说了算。把文化完全当生意做,只会问题越来越多,这就是《我本是高山》结果变成了“一堆土”的原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