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2024诺贝尔奖揭晓,想起十多年前的转基因争论……
据媒体报道: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获奖。
此前,这两名科学家因为微小核糖核酸研究领域取得的收获,曾获得过2008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14年沃尔夫医学奖等奖项。而此次他们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其研究与治疗癌症有关。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以下简称miRNA)是一类长约19至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通过与靶基因的信使RNA(mRNA)结合的方式抑制相应的蛋白质翻译。
遗传信息从DNA流向mRNA再流向蛋白质的过程。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关于microRNA的研究国内科研工作者也早已开始了相关研究。
2011年9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来源于水稻的miRNA(MIR168a),可以经由人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张辰宇教授的这项成果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外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反转派”认为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此前,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挺转派”坚称:“基因吃到肚子里去,同样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细胞吸收。所以可以放心,这个外源基因是不会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的。”
“微小核糖核酸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这个发现无疑有重大意义:
其正面意义当然意味着,如果能发现某种对应关系——某种特定的RNA最终能调节人体的某个特定功能,就可以通过直接摄入这种miRNA的方式来给药。而20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恰恰与此有一定关联;
其负面意义同样巨大,经过基因修饰的植物,如果表达了意料之外的miRNA,又恰好对人体起到有害的调控作用,就很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因为这项发现,从来没有参与过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张辰宇教授,被莫名其妙地划入了“反转派”阵营,进而被转基因利益相关公司针对。
2018年6月,张辰宇教授在一次公益讲座上披露:
我到布鲁塞尔去的时候,碰到了孟山都的首席科学家,他说我的发现在当时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市场,而且使他们产生额外的成本大概是每年1.2亿美金左右,就是用来查这些microRNA是否对人体有影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