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 与罗翔商榷:应如何看待清末“革命家排满”?


  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罗翔在最近的一则视频里也谈到了“排满”,藉此来评价深圳日本人学校小学生遇害的事。

  且不说罗翔先生把日本与满清类比,把杀害小学生的个案上升为类似清末“排满”的社会情绪,本身就是牵强附会、隔空打靶,单说罗翔对清末革命党人“排满”的非议,就颇有点强令“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罗翔扯什么“真历史”,那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排满”的辛亥革命发生的真实历史背景。

  1894年兴中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至1905年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完成了早期的筹备。

  而彼时的中国先后经历了中法、中日两场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这给身处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由此蓬勃兴起。

  而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的殖民主义统治,又是以封建主义作为社会基础。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政府,一面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一面对内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革命党人”必然选择将“排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以期“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无一例外,正如列宁同志在《论民族自决权》中所概括的:“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那时的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刚刚从封建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蒙昧中逐渐清醒过来,尚无清晰的革命纲领;因为力量极其弱小,孙中山为首的先行者为了发动革命,很大程度上也不得不与鱼龙混杂的会党豪客结盟,而会党多是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志士的后裔。面对这样的“革命条件”,同盟会成立之后孙中山提出的旧三民主义很难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排满”、“仇满”就成了当时的革命派所能拿出的通俗易懂的动员口号。就像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言:只有“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

  因此,清初地主阶级中的反清派,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著作,以及记述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民族大屠杀的小册子,就成了革命党人宣传“排满”思想的主要依据。章太炎承认他的“种族革命”思想来源于“读经”,邹容诗曰“凄凉读尽支那史”。鲁迅先生在《坟·杂忆》中回忆当时的情形: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