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经济,不能滑向低质量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未来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是质量而非体量。
撰文丨关不羽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备受关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大幅超过了57%的全球平均水平。保持目前年均1%左右的增速,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在5年内达到70%,达到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门槛。这也是今年8月初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努力目标。
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是第一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而且是遥遥领先。比如我国目前的人均GDP约为1.2万美元,全球排名70名上下。要拿到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俱乐部”门票,最乐观的预测也将是2035年左右。
城镇化率先“发达”,无疑证明了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成绩。不过,明显“超前”的城镇化率,也意味着在城镇化的下半场,更要关注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速度。
01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紧密。
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力是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农业效率提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形成劳动力的供给端。城市的二、三产发展,形成了劳动力的需求端。供需之间的“水位差”,即是人口迁徙的经济驱动力。
所以,城镇化进程可以视为经济发展进程的“伴生现象”。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是如此。
194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0.64%,1978年也仅有17.91%,仅比1962年增加约0.5%。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大幅加速,1996年突破30%,2003年达到40%,2011年达到50%。
时间维度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空间分布也是如此。
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9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辽宁、重庆和福建。2024年上半年人均GDPTop10中,仅山东“掉队”。内蒙以69.5%排名第十,与70%的“发达标准”仅一步之遥,2023年内蒙人均GDP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八。
图/图虫创意
从全国各省市城市化率的地域分布中不难发现,决定城镇化率高低的是人均GDP,而不是GDP总量。GDP总量排名前十的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城镇化率均未达到70%。“经济大省”河南与四川的城镇化率甚至没有达到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