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运:琼瑶走了,形而上学思想泛滥几时休?
据台湾TVBS新闻网、台湾民视新闻网等台媒12月4日报道,知名作家琼瑶今(4日)下午1时22分许,在淡水区住家内轻生身亡,终年86岁。台湾TVBS新闻网称,琼瑶本名陈喆,是台湾知名的作家,以言情小说闻名。琼瑶的小说笔者在三十多年前在大学时就读过(笔者读的第一部就是《几度夕阳红》);以琼瑶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看过多部。
琼瑶的小说,和用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对男女伦理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今天看来,这种影响完全是负面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琼瑶的小说的思维方式也是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是不讲逻辑的。
2018年金庸去世时,笔者写了一篇《金庸走了,唯心主义思想泛滥几时休?》(见附一),今天,我们再从哲学根源上来谈谈琼瑶小说中混乱逻辑思想。
一、情感与行动的辩证法原理
什么是爱情?所谓的爱情,就是爱的情感!那情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的感情在哪里呢?
在《论语●子罕》中有:“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有一道古诗上说:“唐棣树的花啊,翩翩地摇摆着,难道不思念你吗?只是你家住得太远了。”关于这四句古诗,孔子评论说: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是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既然是真的思念,家住得远也好,近也好,总是可以有所表示、有所行动的,总是可以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把自己的思念表达出来的,如:可以打电话问候、可以写信、可以传信息、可以捎东西、可以寄礼物、可以想方设法去看望……
任何的情感都是抽象的、虚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意识形态的的东西;人类(任何事物)的任何的情感,总是要寄托在某种行为方式(物质形态)之上。有了某种情感(思想)还必须与具体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证明这个情感是真的、实的,这个情感也才有现实的意义。例如:动物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往往通过“舔犊”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父亲对自己的儿子的爱,有时还会用棍捧来表现,所以人们才会说“棍棒出孝子”,“父爱如山”……
有了情感(感情、思想、动机),还要看其具体的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只有行为方式是合理的,最后的效果是好的,才能证明这种情感是真实的,才能证明这种情感是健康的。人可以(也是必须的)通过他的行为方式,考察他的思想情感;人可以(也应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正确的情感),去实现他自己的想法(情感)。只有情感(动机)与行动相统一,才是健康的情感,才是合理的行动。这就是情感与行为方式(意识形态与客观形态)的相依共存的辩证伦理(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