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一种阶级斗争
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人认为阶级斗争已经成为历史,甚至被贴上“极端”“动乱”的标签。媒体、社会和教育机构不断告诉人们,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个体的努力程度,而非阶级对立。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所谓的“反阶级斗争”,并不意味着阶级矛盾的消失,而是资产阶级以更加隐蔽、精巧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削弱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让他们逐渐接受社会的不公,放弃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资产阶级最聪明的一招,就是把阶级斗争污名化,让人们认为这是制造混乱的东西,让工人认为反抗不再必要。无论是通过控制媒体、教育,还是通过所谓的“和谐社会”,资产阶级不断强调“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对立了”。他们宣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而社会的财富分配似乎是“公平”的,任何阶级矛盾都只是误解或者是极少数人的不满情绪。这种言论背后隐藏的真相是,资产阶级希望无产阶级放弃阶级觉醒。
资本总是通过“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把工人引导到盲目拼搏的道路上,掩盖了社会不公。那些少数逆袭的成功案例被反复宣传,却忽略了大多数工人依旧在为生计奔波,财富始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所谓“发展”,财富的增长,最终流向了谁?资本家赚得越来越多,穷人却还是穷。说到底,他们害怕的不是“混乱”,而是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开始反抗他们的统治。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那时,美国社会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共”浪潮,任何主张工人权益、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都会被指控为“共产主义分子”,面临解雇、监禁,甚至社会性排斥。这一时期,大量工会组织受到打压,进步人士被边缘化,劳动者的政治影响力被极大削弱。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让工人阶级失去集体行动的可能,让资本主义的剥削结构得以稳固。
类似的情况在南美洲更为剧烈。1970年,智利人民通过民主选举,让社会主义总统阿连德上台。他希望通过改革让国家财富更多地流向普通工人和农民,而不是被少数资本家掌控。然而,这一政策立即遭到了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最终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智利军方发动政变,阿连德政府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长达十七年的军政府统治。在这个过程中,工会被解散,劳动者的权益被极大削弱,国家经济全面向国际资本开放。这一事件表明,资产阶级在面对无产阶级寻求更公平社会分配的努力时,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遏制。
即便是在被认为更民主和自由的欧洲,工人阶级的斗争也屡次遭到打压。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动私有化政策,削减福利,导致工人阶级生活恶化。1984年,英国的煤矿工人发动全国性罢工,反对政府关闭矿井、削减工人福利的政策。然而,面对这一抗议,政府不仅没有寻求对话,反而采取了强硬手段。警察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政府通过法律冻结工会资金,使得工人组织难以维持罢工。这场斗争最终以工人阶级的失败告终,而英国的工会力量也因此遭受重创,至今未能完全恢复。这一事件说明,即使是在表面上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的社会,资产阶级依然会在关键时刻运用国家力量,确保工人运动不会对现有的经济秩序产生实质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