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市场经济”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机制”


  前几日,在头条上读到了《许小年:在常识的基础上构建宏观经济学》(陈思进:2023.1.23)一文。文章说到许小年在发表演讲时谈到“我国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

  今日浏览头条时,真的体会到许小年这一判断的确是切中时弊。

  有一位叫做“闲来的巴山客”网友,为我们介绍了北大教授张维迎提出的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是有史以来、唯一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机制。

  这一观点的提出,确切是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如果市场经济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机制,马克思恩格斯用得着那样辛苦、那样努力地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共产党组织,开展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吗?如果市场经济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机制,那怎么会有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如果市场经济能带来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领导劳苦大众,经过二十八年的武装斗争,推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都实现共同富裕了,人家都吃饱了饭没有事做,非要去抛头颅、洒热血拚命去战斗?是好玩吗?

  文章提出了如下的理由,试图证明市场经济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机制:

  “在中国,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民营老板越多,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而且,贫富两极分化低于市场经济落后的贫穷地区。这是一个事实,江浙、广东地区明显地比东北西北地区富裕,贫富差距小。”

  这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由于市场经济的无计划的运行,导致了地区的两极分化;越是沿海地区越富,而越是穷的地区越穷,差别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的基尼系数达到0.56,农村家庭则达到0.6。这种“世所少见”收入差距,叫做共同富裕?

  文章还提出了如下的理由,证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看全球,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民众越富裕。美国虽然少数人超级富有,还有少数人流落街头,但绝大多数民众收入差距不大,使得美国社会消费能力巨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销售市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北欧诸国更是在完全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实现了共同富裕。”

  看到这里实在是令人好笑。全世界有这么多国家,都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但唯独只有这几个国家富裕一些,这叫做共同富裕?美国少数人超级富有,绝大多数人收入差距不大,为什么不拿出数据来说明?那些超级富裕的人的财富占美国社会财富总量的比例到底占有多少?为什么不拿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

  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世界看,以资本经营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是地区的两极分化,少数地方或少数国家富裕,而绝大多数地方或绝大多数国家穷困;二是家庭收入的两极分化,少数家庭或人口富裕,绝大多数家庭或人口贫穷。

  作者还用计划经济的失败来反证上面的观点:

  “反观纯粹的计划经济,人类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实验结果,不但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而且出现了人为的共同贫困。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纯粹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富裕的案例。没有富裕,当然也谈不上共同富裕了。最多是共同贫困下的贫富差距小,即共同贫困。计划权、分配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计划经济,必然计划失灵,分配不公,人折腾人,共同摆烂,一起躺平,没有创新进取精神,是永远不会共同富裕的。”

  首先“人类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实验结果”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在时间上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一种经济模式在几十年时间内尚未发展至成熟,你凭什么就断定它不行?你一定要人家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超越了经过几百年发展的经济体的成果,才能说明计划经济才具有优越性?

  其次,苏联只是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它能证明计划经济不行?苏联发展了几十年,难道它的富裕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时期还要差?如果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比之过去有了大幅提高,这“共同贫困”又从何而来?还是说,苏联因为经过几十年发展未能超越经过几百年发展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计划经济不行?这是不是太荒谬?

  第三,你所说的“纯粹的计划经济”,应该是由苏联人建立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指令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事实上不过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的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其主要功能是应对灾难和战争、快速进行资金积累并实行工业化。它与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就是两回事。因此,严格地说,这种带有指令性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它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更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而只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模式。而且这种模式的实践,事实上它也没有失败。因为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正是因为建立了这种过渡模式,而达到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建立较为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的目的。而且苏联也正是依托这种模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帝国主义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无论从苏联还是中国的实践来看,这种过渡模式,在短短几十年中不仅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固、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水平也从贫困状态逐步过渡到相对富裕状态。就我国而言,本来只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业还处于原始种植、靠天吃饭的状态。正是因为靠了公有制及计划经济体制,才使我国的农业逐步向电气化、半机械化的农业发展,使我国较快地积累了工业化需要的资金,形成了基础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很显然,对于一个处于长期战乱之后的、一穷二白农业大国而言,采用公有制及计划经济,把有限的资源在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满足等方面进行协调平衡,是最节约也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在毛泽东时代,生活物资需要凭票供应,这是事实。但这种物资短缺一方面是由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有一个工业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的需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决定的。我国人口从1956年的6亿多人到1979年的9亿多人口,人口增长了50%以上,相等于增加了一个人口大国。本来是二个人吃的饭,现在要分给三个人吃,本来是二个人用的钱,现在要由三个人来用,自然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慢了。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贫富与计划不计划并没有多大关系。

  第四,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会走向失败,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苏联模式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因而在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仍然延续了这种经济模式,从而使这种本来是适用的过渡经济模式变成了一种错误模式。而苏联模式作为一种错误模式,其要害也不在计划体制,而是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不适应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国有国营、官办官管”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由什么决定的?难道不是“谁所有谁经营”的产权原则决定的吗?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社会,是要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应该体现的是“谁劳动谁经营”“谁劳动谁管理”的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原则,而苏联人却建立了体现产权的体制,从而形成了僵化的经济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企业“主体缺位”的弊端,从而使公有制经济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还谈到:

  “没有公权力介入的市场经济,在法律框架下,自由竞争,同等规则,市场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决定性力量,能者多得。这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为共同富裕创造经济基础。”

  这大概就是张教授所说的共同富裕的机制?

  在一个以资本经营主导的社会里,产权型企业所追求的是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盈利最大化是归资本家或股东所有,员工工资及人工费用作为成本是企业最小化的目标。换句话说,企业发展的越好,效率越高,大多数员工的收入水平就会越低。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里,在一个企业里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人为老板生产剩余价值,而在国内的市场环境里是大企业剥削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老板是为大老板打工;在国际上则是跨国企业凭借优势盘剥和吞噬弱小企业;整个的市场经济呈现的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图景,哪有什么共同富裕?

  以资本经营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两极分化机制,它如何能够制造出共同富裕的结果出来?难道是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还不足以说明这点,还是真的缺乏常识?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