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哲学不是科学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对哲学的理解,就是对哲学以何种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解。世界观是各种哲学把握世界的典型表述,哲学以世界观表述为基本特征。
当今解析世界的思路,总体分为科学和哲学两类。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二者有历史渊源和从属关系。科学的独立,最初与唯物主义的发展关联,后来发展为自然研究的唯物主义方式。这种方式与古典哲学显著的区别,它把最终本质的追究变为物质自然的具体关系研究,即一一对应关系。科学把唯一本质的形而上研究,变成了形而下的具体一一对应关系研究。这样的流变使得科学与哲学彻底分离,成为独立的一门解释世界的学问。马克思开创的当代哲学,思维以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为对象,从追究世界终极本质转变为人类生活本质。这种从思维对存在的研究,转变为人的思维对人的存在活动研究,从抽象对抽象—>抽象对具体人的社会生活。这种转变是无限对有限事物的研究,是对社会的现象现实的范畴,与科学对自然不是一个范畴,也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研究。也就是说马克思开创的当代哲学,追究事物本质的抽象特征没有根本转变,只不过对象变了,不是世界单一向度的终极本质问题。对马克思哲学还用‘唯’、‘唯一’的思路,说明还没有看到与古典哲学的区别。这样的误区在于:把思维与存在当做哲学的根本问题,即把世界的终极属性—物质还是思维作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对古典哲学的超越,主要指哲学范式的根本区别,脱离了一维的思路、终极本质的追究。具体来说,马克思建立了新的主体论、新的本体论,以及与二者关联的辩证法。从这三方面考察,才能看到其方法论和认知论与古典哲学的显著区别。马克思哲学以工人劳动为起点,以感性物质对象生活为研究内容,其主体论本体论辩证法都与劳动和劳动者关联。列宁关于马克思的三个来源,虽然有以前单独方面研究的积攒,但是在工人劳动问题上,马克思分别叙述了三方面的对劳动的看法,然后马克思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单维度的解释,不足以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建立。虽然建立在当时社会基础学上,包括科学的进步,甚至有实证科学的影子,但这种研究方式与科学有别,还没有脱离哲学方式。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科学,那就是把马克思的社会现实分析,变成一对一的局限、呆滞的方式。这种‘实事求是’不能透析社会生活的深刻本质。
科学的定语,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称赞,而是贬低,另一方面说明对二者关系和流变过程不了解。科学现在也没有搞定世界的本质,其最新结果—量子学倒是说出世界运行在不确定状态。人们对科学还是以往的确定性、真理化身的印象。以往哲学的最终真理追究模式,一维决定论与模糊的科学崇拜重叠,声称人类社会也有唯一的道路,冥冥之中存在的永恒真理。人们接受不了生活的不确定性,这是人们需要安慰,需要鸡汤,而最高的安慰、鸡汤则是宗教。今日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杜绝宗教,在中国宗教信徒五花八门,甚至比前三十年呈现增长态势,从比例上到绝对人数上都是如此。人们接受各种学说,并非全部了解这门学问的规范,还在于人们对确定的需要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