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马克思论述辩证法及人的本质

2023-03-21 2079 30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前言:鸿剑、刘光晨等诸多网友质疑人本质二元论,认为是我自己臆造的。我不得不从马克思的论著中寻章摘句,证实一番。上一次还是四年前,今天又得采用自己讨厌的方式来正本清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三笔记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清晰的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不但是思维的也是物质的。

  “〔XXIII〕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是否定性的,否定事物的一成不变之永恒性。推动性和创造性是其辩证法的两个原则。这与后人理解的主客辩证法显然不同,比环境造就了人的观点前进了一步。黑格尔阐述:是人创造了历史和世界。把人作为哲学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创新,马克思是后继者。刘光晨的马克思主体学,启发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哲学主体都是‘人’,在辩证法、认识论上、存在论有何不同。我赞同他的研究,主要赞同他研究的宗旨,批判后马克思时代的公式化、呆滞化。上述这些研究和区分最终要落实到‘人本质’解析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差异,恢复马克思哲学的原初面貌,恢复马克思把现实作为理性思维对象,做革命指导的宗旨。

  从马克思哲学建立之初,他就解析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对现实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和对历史的推动性。黑格尔把人看做是自我产生的过程,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是创造,是劳动创造否定了现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果到此,马克思只是重新阐述了一遍黑格尔辩证法,确认了其伟大之处。但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从古典经济学和英法唯物学派对劳动的物质解析,看到了劳动不止是精神劳动、思维意识的运动,还是现实的个人—工人生活存在的物质前提,结合费尔巴哈哲学,对劳动、生命、生存做出了进一步解析。解析的方式,把人的对象性活动看做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在对象、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即感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上,进一步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精神—思维活动;感性的物质活动。在后来的论述中,当提到精神就是指思维意识,当提到感性活动指人的物质活动。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0条)

热门评论
科学从事创新者一般是了解前沿问题者,还需要仔细查询科学目录,是否有人做过研究,是否出了科学界认可的结果。哲学社会学也是如此,而且更自觉。前人或别人有创新和创见的,要看一看研究一番,是否有余地、空间。否则不是创新创造创见,而是再做无用劳动,白用功。
0条回复
劳动问题研究无法扎口。一方面是劳动与创造的因果关系,是单纯人的物质运动还是与思维意识的联合运动。这里存在着历史趋势--应然问题和现实异化问题。应然与异化背反,映照社会现实。第二社会现实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方式,是主流社会思维在现实生活的复现。与应然的差异即是思维意识也是实践的反映。政治经济学方面,钟建民研究的问题具有根本性,这种现实问题关联到实践主体的思维。人的本质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没有终结。马克思哲学不单是解释应然的理想问题,还要研究如何沟通与现实差异的路线问题。
0条回复
马克思哲学解决的是社会矛盾,虽然关联自然,但自然科学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不是哲学能代替的。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然科学,这是走向歧途。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方式和进展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科学四百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没有解决人的思维与物质活动的分裂,没有解决文明社会人的本质分裂。这个根本分工问题不解决,丑陋的劳动就不能消灭,人类解放就是个空话。
0条回复
使用价值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时长至少两百万年。而交换价值生产是文明社会以后发生的,时长不过五千年。
0条回复
不能把文明社会--短暂期的现象,关注交换及其交换价值的生产当成人类永恒的规律。劳动有许多流变,即有感性物质的也有思维意识的。商品二重性即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有就是商品反射人的欲望,对物的占有,对货币财富的抽象占有和畸形的奢望。虚拟劳动产品形式只是交换价值的一种反映形式,现实的资本市场的股票就是其表现。股票不是事物,是虚拟的劳动产品形式。马克思对此就有论述,列宁也有。这个形式并非唯一,也不是今天发现的。
0条回复
就我自己来说,没有创新能力,最多就是揭开遮蔽马克思哲学的幕布和污垢,做一点普及劳动。
0条回复
我们说到《资本论》,还必须指出一个根本问题,即: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头部分,名义上是“从分析商品开始”,其实是不自觉地分析了“劳动产品”,结果错把“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误归结成了“商品的二因素”,导致了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的历史局限性,始终没有阐明:商品就是在交换过程中转化成交换价值的虚拟劳动产品形式,如劳动产品1件上衣和劳动产品20码麻布,在交换中就转化成商品上衣1件=商品麻布20码。劳动产品的“价值”是“实有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交换价值”代表的是“应有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决定的平均价值)。因此,劳动产品的“实有价值”越大,作商品交换时越要亏本赔钱,这就是造成“市场竞争”关键。
0条回复
我们说到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应该联系《手稿》来谈。马克思在《手稿》中曾经谈到:“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恩选集》1卷,41页)马克思所说的“物化的劳动”,分明就是指创造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时凝结了的“劳动”——即劳动产品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论》1卷,243页),这正是对“价值”科学论定。但是,由于马克思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把“价值”弄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没有揭示出“价值”实际体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0条回复
我读《资本论》最大收获,就是确认“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并且分析出“商品就是在交换中转化成交换价值的虚拟劳动产品形式”。依据“劳动产品”为认识基础,我们就会得知:劳动的物化规律或劳动时间的凝结规律,就是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集结点是劳动生产率;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在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物质生产力对人类劳动力的反作用规律;马克思所说的“支配商品经济的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其实不过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交换中的转化形式——即交换价值规律或平均价格规律,集结点是“价格晴雨表”。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其实是指“剩余交换价值”——即增殖货币。当今最需要的就是:重新研读《资本论》。
0条回复
查看全部30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