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马克思论述辩证法及人的本质
前言:鸿剑、刘光晨等诸多网友质疑人本质二元论,认为是我自己臆造的。我不得不从马克思的论著中寻章摘句,证实一番。上一次还是四年前,今天又得采用自己讨厌的方式来正本清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三笔记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清晰的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不但是思维的也是物质的。
“〔XXIII〕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是否定性的,否定事物的一成不变之永恒性。推动性和创造性是其辩证法的两个原则。这与后人理解的主客辩证法显然不同,比环境造就了人的观点前进了一步。黑格尔阐述:是人创造了历史和世界。把人作为哲学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创新,马克思是后继者。刘光晨的马克思主体学,启发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哲学主体都是‘人’,在辩证法、认识论上、存在论有何不同。我赞同他的研究,主要赞同他研究的宗旨,批判后马克思时代的公式化、呆滞化。上述这些研究和区分最终要落实到‘人本质’解析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差异,恢复马克思哲学的原初面貌,恢复马克思把现实作为理性思维对象,做革命指导的宗旨。
从马克思哲学建立之初,他就解析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对现实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和对历史的推动性。黑格尔把人看做是自我产生的过程,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是创造,是劳动创造否定了现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果到此,马克思只是重新阐述了一遍黑格尔辩证法,确认了其伟大之处。但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从古典经济学和英法唯物学派对劳动的物质解析,看到了劳动不止是精神劳动、思维意识的运动,还是现实的个人—工人生活存在的物质前提,结合费尔巴哈哲学,对劳动、生命、生存做出了进一步解析。解析的方式,把人的对象性活动看做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在对象、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即感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上,进一步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精神—思维活动;感性的物质活动。在后来的论述中,当提到精神就是指思维意识,当提到感性活动指人的物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