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武汉冻成“冰糖葫芦”与北方冬季供暖标准的下调
摘要:这几天,整个武汉冻成了个“冰糖葫芦”的新闻引发关注。每年冬季,北方城市冬季供热都会面临艰巨挑战,其实这是一个老声常叹的话题,北方城市供热价格与供热成本的倒挂使供热企业不堪重负,大幅提高供热价格又使北方城市居民们难以承受,这使北方城市福利式供暖体制难已为继。笔者主张要解决北方城市冬季供热难题不能就北方谈北方,而应跳北方的圈子,从南北公平的角度来思考解决北方城市的供热难题。笔者建议在对北方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影响不太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北方城市室内采暖温度和缩短供暖期,这不仅有助于节能减排,减少供暖企业亏损,在供暖上构建南北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一 整个武汉冻成了个“冰糖葫芦”
2月6日,两条有关武汉严寒新闻登上热搜,标题分别是:整个武汉冻成了个“冰糖葫芦” 雷军:作为湖北人也是第一次听说冻雨 ;武汉一居民家阳台成“冰雪世界”:所有物品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是近日,武汉遭遇了罕见的冻雨和暴雪天气,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糖葫芦”。雨水落地成冰,让人们目睹了许多难得一见的景象,植物被凝固成冰块,随处可见的冰棍儿,宛如冰雪奇缘中的场景。
然而,伴随“冰糖葫芦”美景,也使武汉面临空前的严寒考验。笔者一位朋友曾向我回忆说,他上世纪九十年初在武汉上大学时,那时武汉不像现在,基本没有供暖条件与设施,最不适应是武汉冬季的严寒,处于寒带与温带交界的武汉,最冷时武汉室外温度可达零下4、5度左右,而且持续时间并不短,常常遇到洗脸毛巾被冻成一块冰。可就是那样寒冷的日子,上课的教室、自习的图书馆、甚至就寝的宿舍,都没有任何供暖手段。大学如此,中小学也一样;公共场所如此,老百姓家里也不例外,走到那里,空气中都冒着寒冷的气泡。
这样的感觉,从小就在武汉长大的人倒也习惯,只是苦了从北方过去的同学,一个个恨不得裹着棉被去上课。但无论穿多少好像都不管用,在阴冷的教室坐上两三个小时,很多人都会被冻得四肢僵硬。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尚且如此,老人和孩子的痛苦可想而知。
二 “上海的冬天寒冷刺骨”
2023年12月22日晨,上海徐家汇降到零下5.1℃!突破50年以来当日历史极值。在百度上看到题为“上海的天气太冷了 六床棉被也顶不住”视频,笔者联想到西班牙《世界报》2013年2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上海的冬天寒冷刺骨”报道(当年2月12日参考消息转载)。此报道虽写于十年之前,目前即使有一些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一、两度的有限升温,但“上海的冬天寒冷刺骨”状况不会有根本改变,鉴于十年前这个报道与本文主题有关,故摘要引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