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盲目照搬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的恶果与建言
一 “儿科医生荒”席卷全国
目前全国各地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到什么程度,称之为“儿科医生荒”是名符其实的,两个相关新闻标题是《实探儿科诊室:有家长陪孩子在门诊睡了一周,医院看诊一度排到2000多号》与《感染潮暴露儿科医生紧缺:平均1300名儿童才能拥有1位儿科医生》,其实“儿科医生荒”不是现在才发生的,而是持续十多年,数量有限的儿科医生一直处于穷于应付状态,如今面临支原体、合胞病毒等大面积的儿童呼吸道感染,这就把“儿科医生荒”这个老问题的严重程度放大N倍,有人形容“儿科一号难求,人山人海”请看以下三个网上图片:
以下是北京某儿童医疗候诊需13小时:
以下是济南儿童医院,早上才六点半,就排到1659号
自支原体肺炎爆发以来,孩子们的健康先后受到了包括流感、甲流等多种疾病的威胁。多地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水泄不通,每日接诊患儿数量数以千计,候诊时间更是以“天”为单位计算。除了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期导致儿科医院爆满外,这也暴露了我国儿科医生长期紧缺的问题。
二 盲目照搬美国宽口径教育模式是导致“儿科医生荒”的主因
对多家媒体所报道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看病难的原因,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1999年起儿科专业的停招。从1983年起,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以“拓宽专业面”为由,实则是推行美式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于是在医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儿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代之以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的一门课程,全国医学院校儿科专业从1999年至2015年停止招生16年。
在医学专家看来,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低龄患儿,生病后,他们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无法说话。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非常丰富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否则很容易误诊。所以给患儿看病与给成人看病完全是两回事,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儿科专业也不等同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相对窄口径,具有儿童特色的儿科医学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培养合格儿科医生需要较长时间。在我国,培养一名具备处方权、可以独立看病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经历5年本科、3年住院医师培训,2年专科医师培训,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而要成为一名成熟的儿科医生则需要几十年甚至终身的努力。虽说从2016年起开始恢复儿科专业招生,但无论从招生数量,还是儿科医生至少十年成长时间来看,均远水解不了近渴,“儿科医生荒”至少将持续十年以上。
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以所谓“拓宽专业面”为由来取消儿科,其实不仅仅是针对儿科,还同时取消了大量具有行业特点的细分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其背景是大量有留美经历的西化精英们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重点高校的负责人,他们的留美经历决定了中国在理工科领域必然全盘照搬美国高等教育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特点有两个:一是以大而全的综合性高校为主,其专业设置是理、工、文三大类专业样样俱全且偏重于文科。二是这类综合性高校所设置的理工科专业基本上是宽口径专业,所谓美式宽口径专业特点是涉及面宽,样样都学一点。形象讲美式宽口径专业是培养通才,但深度欠缺。用个四川谚语来形容就是“样样懂门门瘟”,意思是样样都懂一点,但不精通。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不假,但并不意味着美式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完美无缺。更重要的是,中美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完全不同,尽管中国可以部份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但全面照搬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却与我国国情及产业特点不符,明显弊大于利,错误取消儿科专业仅是其中之一。儿科专业其实也属细分性质的窄口径专才,培养的是针对儿童患者的专才类医学人才。医院专门针对某类疾病(如糖尿病)的专科医生,其实就是专才类医学人才。形象的讲,临床医学即内科专业相当于一个“包治百病”宽口径医学专业,内科医生相当于“医学通才”,但糖尿病患者一般不会去内科找“医学通才”看病,而是去内科分支之一的糖尿病专科门诊找专科医生(相当于专才类医学人才)看病。而家长更不可能带患儿去内科看病,都是首选儿科。其实儿科也属专科门诊,难道能一刀切取消医院以儿科为代表的专科门诊及专才类医生?家长们能答应吗?所以教育部在1998年取消细分性质的相对窄口径的儿科专业是完全错误的,毕竟成人与儿童有很大区别。
三撤并服务于行业的特色工科专业的恶果
媒体与社会高度关注“儿科医生荒”与恢复儿科专业,却忽视类似儿科的特色工科专业技术人才荒。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有不少国务院各部委所直属的行业性质高等院校,如铁道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钢铁学院等,这些行业类工科类大学过去曾设有大量针对行业工科人才需求,面向行业服务,具有窄口径细分特点的特色工科专业,如铸造、轴承、焊接等专业。
以特色机械专业为例,原冶金部所属高校设有冶金机械专业;原化工部所属高校设有化工机械专业;原纺织部所属高校设有纺织机械专业……然而随着这些部委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或合并,原来这些部委所属行业高等院校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逐步转变为所谓综合型大学,加之1998年以来美式宽口径教育模式推行,各类具有窄口径细分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正不断被合并与取消。如各类特色机械专业纷纷被合并为机械工程之类综合性的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的机械工程专业就是一个涉及机械各行业、各门类的覆盖面广的综合性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所设立的这些细分性质的窄口径特色工科专业,虽说在广度上比不过美式宽口径专业,但却在某个窄分领域的深度上明显超过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形象的讲,如果说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技术通才”,而中国相对窄口径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培养的是“技术专才”,这类“技术专才”也是我国工业特别是各行业不可缺少技术人才。
但在1998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当时教育部以所谓“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与“拓宽专业面”为由,不仅撤销儿科专业,也同时大量撤并细分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如铸造、轴承、焊接等,用美式宽口径专业取而代之,这是个严重错误。因为企业对工科技术人才需求是多样的,不可能只需要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所培养出的“技术通才”,也需要大量类似儿科,具有窄口径细分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所培养的“技术专才”,一刀切撤并特色工科专业,严重影响了相关“技术专才”的培养与行业的发展,铸造专业是其中一个典型。
据2016年2月4日新京报题为“李克强考察同一家企业:新旧动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报道,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我国铸造行业龙头企业——“共享装备”时指出:“工业化最基础的产业就是铸造业。你通过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颠覆性改造,让6000年历史的铸造产业浴火重生!”“现在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铸造业正处在艰难转型的时期,但你们这里却显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希望,你们正在改变中国铸造业的历史”。
然而,当时李总理所关注的铸造业,却早己陷入“人才荒”的困境中。沈阳市铸造协会理事长葛厚彦曾对记者说,如今铸造专业技术人才成了‘稀罕物’,全国铸造行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作为汽车、电力、钢铁、石化、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产业,铸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致关重要,因为所有机械装备都需要大量铸件,都离不开铸造业,都与铸造专业这一特色工科专业关系密切。从2000年起,我国铸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全行业技术人才总数不超过2000人,与这个庞大的产业很不相称。2000人摊在全国几百家大大小小的铸造厂及拥有铸造车间的企业,每家才廖廖几个技术人才。可见,铸造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档,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更令人忧心的是,人才严重断档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年龄上。葛厚彦说,很多铸造厂由于招不到新毕业的铸造专业毕业生,其担当技术人才主力的居然还是文革前毕业的技术人才,他们都已年过花甲,却因没有新人接替而退不下来。葛厚彦建议,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应向铸造专业适度倾斜,如用免学费来引起学生对此专业的兴趣。
四 过度撤并特色工科专业严重影响工业强基战略的推行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统筹推进工业“四基”发展,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
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原本是冶金类工科专业中四个特色工科专业,是工业“四基”中与基础工艺技术的对口专业,而在1998年以后,这四个特色工科专业纷纷被撤销,大都被合并为宽口径的金属热加工专业(有的大学称之为材料成型专业)。全国保留铸造专业的高校仅三家(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根本无法满足需要。铸造企业只好向金属热加工专业要人,但铸造企业普遍反映,金属热加工专业毕业生由于其宽口径的特性,铸造仅是其专业的一部份,因毕业生对铸造理论学得不深不精,到了工作岗位还要补学很多知识,毕业生对工作适应能力差,胜任工作的时间延长,毕业生本人也为此而烦脑。为此,企业强烈要求高校恢复铸造专业。
“四基”“技术人才荒”与“儿科医生荒”有类似之处。因为儿科专业性质有点类似于窄口径的特色工科专业,而包含儿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是一个宽口径医学本科专业。儿科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所学儿科课时不多,学得不专不精。如果让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当儿科医生,基础很不扎实,很多未学过儿科医学知识得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不仅大大延缓了其成长成才时间,而且在看病中误珍率也要高一些。医院并不欢迎由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转行”而来的儿科医生,更企盼医学院校对口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所以不能仅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去培养通用型或全才型医生去诊治儿科患儿。实事也表明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转行”方式来培养儿科医生速度慢如蜗牛,广西政协委员钱学明在调研发现,自1998年撤销儿科专业后,从1999年到2016年的16年时间里,中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增长速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高校工科专业设置是照搬苏联模式,专业划分很细。而到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时,则是一边倒学美国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跳到别一个极端。自此以后,我国普通高校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目录是按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式,一律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来设置的。且不说美国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是否完全适用文科、理科,单就工科而言,美式宽口径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对高校来说,过去不少特色工科专业是与工业“四基”对口的专业,专门培养工业“四基”专业技术人才,而1998年以后,原有的以细分为特色的特色工科专业被合并为一些为数不多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至了“四基”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乃至断档。
原来计划经济时期所设铸造等特色工科专业有不少与工业“四基”有关,用于培养“四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战略的推行意味着企业对于与工业“四基”相关的“技术专才”型特色工科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企业并不是只需要美式宽口径的“技术通才”,所以大力培养铸造等特色工科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必要,不能随便把铸造等特色工科专业一撤了之,或者与其它工科专业合并为某个宽口径专业。
另一方面,与铸造专业类似,每一个特色工科专业都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都是不可或缺。管理学上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桶,如果轻易撤并某个特色工科专业,其所对应的相关行业发展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就可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战略落实的障碍,我们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我国铸造技术人才的断层与铸造产业的落后就是前车之鉴,所以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应被合并乃至取消,而应适当地保留、恢复和发展。
据媒体报道,日本新日铁正准备斥巨资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这将成为日本企业历史上额度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价值高达149亿美元。美国钢铁公司曾经控制着美国钢产量的65%,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和原材料来源,曾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然而,由于经营不善、业务整体下滑等原因,该公司陷入了经营危机。去年,美国钢铁公司仅实现了210亿美元的营收,这个数字仅相当于零售巨头沃尔玛两周的营业额。这个消息令人震惊,美国人难以接受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产业被一家日本公司收购。
其实美国也在反思宽口径工科专业弊端,如美国钢铁工业衰落也与美国钢铁技术人才培养出了问题密切相关。导至其钢铁产业竞争力下降有关。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将钢铁产业视为所夕阳产业,美国对其不投入,不研究,甚至美国高校专门针对钢铁产业的“钢铁冶金专业”都已经被撤并为所谓“金属冶金专业”,美国高校的“金属冶金专业”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宽口径的混合大专业,里面既有钢铁冶金内容,也有铝、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金的内容。这种宽口径专业毕业的通才性质本科生到了钢铁企业,由于其在高校学习掌握的钢铁冶金知识严重不足,企业还得对其进行较长时间再教育与技术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令美国钢铁企业头疼不己,在美企一再呼吁下,美国正在考虑重新恢复“钢铁冶金专业”,以为美国钢铁业的重振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当美国也在反思其过度宽口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中国为何要一味模仿美国的宽口径教育模式?
五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与特色工科技术人才培养
最近,知名博主欧洲金靴发表的“内卷的苦逼学生上热搜,但注意力不应仅置于他们”(来源:2023年12月19日金靴主义微信公众号)一文中所提到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的内容,因与本文主题有关,现摘要引用如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是由新华社、文汇报记者所写,于1968年7月20日经毛主席审阅并修改,后在调查报告的编者按语中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谈话,在1968年7月22日发表《人民日报》(见下图)。
随后,人们把毛主席在编者按中的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批示,称为“七二一指示”: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毛主席这短短的几句批示,深刻地跃现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一切为了实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1968年7月23日毛主席做出“七二一指示”,指示发出的第三天,为纪念“指示”的发表,上海市在上海机床厂召开了两千多人参加的扩大会议。
两个月后,为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全国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根据本厂需要设置了相关细分专业,设置磨床设计制造专业,第一期招收本厂职工五十二人,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
请注意以上这段中的粗体字,“七二一”大学所设置的磨床设计制造专业当然是细分性质的窄口径特色工科专业,为何要设立这个专业?因为当时上海机床厂的主业就是磨床,而高校可以开设相对宽泛的机床专业,但不可能专为机床的分支即磨床专门开设一个磨床专业,而首个“七二一”大学是上海机床厂的厂办大学,当然得为工厂服务,当要针对工厂主业即磨床制造的需要开办磨床专业,这可以说填补了当时高校相关专业的空白,这很可能是全世界首个开设的磨床专业,开世界机床专业高等教育的先河,意义重大。
特别要指出的是,“七二一”大学磨床专业学制仅两年,较之大学四年本科缩短一半,这是如何做到的?常见机床种类有十多种,如车床、铣床、镗床、钻床、刨床、数控机床等,磨床仅是其中之一,而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校机床专业(注:1998年已撤销机床专业)学生得把这十多种常见机床相关知识都学一遍,起码要用本科四年,且学得都是些基础知识,进厂后还得经过数年的培养与成长才能成为合格的机床工程师。但“七二一”大学设置的高度细分的磨床专业,决定了学生只须集中精力学与磨床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磨床无关的其它十多种机床专业课程可少学甚至不学,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术业有专攻”,这才能把学制压缩到两年,才能使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指示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虽说“七二一”大学在文革后被迫中止,但依靠面向企业生产需要所设置的以磨床专业为代表的特色工科专业,从中培养出大量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专才”,其历史功绩不容否定。
六 印度为何欲复制中国行业大学的模式
2014年9月,习主席访印期间,中、印两国9月19日在新德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到:“双方将在印度建立铁道大学等领域开展合作。”
《印度快报》报道称,印度铁道部已经正式向总理府去函,表示正在研究中国的铁道院校,并且咨询了中国国家铁路局。要建设一所专门教授铁路方面课程的大学,这也是莫迪本人的指令。中国教授铁路方面专业课程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目前拥有多所与铁路有关的高等院校。因此,印度铁道部官员认为,在这方面学习中国的经验是个好办法。根据印中两国官员的会谈结果,该铁道大学在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都将参照中国的相关做法。
铁道大学是非常典型的行业大学,中国高铁成就举世瞩目,是与北交大、西南交大等行业大学培养的大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密不可分。印度非常羡慕中国的高铁成就,很想建设类似中国的高铁网。值得肯定的是,印度做法很高明,即发展本国高铁,人才培养先行,想通过建立类似中国的铁道大学来为本国培养的大批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行业大学的设置是从前苏联学来的,如今俄罗斯同中国一样,仍保留了不少行业大学。例如全世界仅有中、俄两国设有石油大学。而西方国家以综合性大学为主,行业大学不多。所以,照搬西方教育模式的印度没有类似中、俄那样的行业大学。进入新世纪后,在油价高企背景下,全球石油开采空前繁荣,西方跨国企业企纷纷到中、俄两国石油大学来招人。但由于国籍、语言、毕业生数量有限等因素,中、俄两国数所石油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西方跨国企业需求。痛感于此,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于2005年创建了GE油气大学,专门为GE培养对口石油技术人才。企业办大学已超出企业职责范,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人、财、物,但对GE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西方没有类似中俄的行业性质的石油大学。这也反衬出行业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与地位。
七西化精英推动高等教育走上“脱实向虚”与“去行业化”、“去工科化”的歧路
中国经济“就是要避免脱实向虚,要努力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那就得造物先造人,要优先培养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所急需的工科技术人才,所以工科类大学也应按总书记“心无旁骛攻主业”的要求,必须把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主业。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有不少国务院各部委所直属的行业性质工科高等院校,如铁道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钢铁学院等。在我国高校中,有行业背景工科类大学一直是数量众多,占高校总数1/3左右,这是符合工业占我国经济大头与人才需求实际情况。
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越来越多有有欧美留学经历的西化精英们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主管部门与很多高校上层,这帮被西方深度洗脑的西化精英们自然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工科教育成功做法视而不见,也不会关注印度欲复制中国行业大学的模式这一重要新闻,而是盲目照搬西方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在西化精英们看来,美国以常青藤为代表名校均是综合性大学,基本上没有单独的工科院校。美国综合性大学招生均是文科生占大头,工科专业招收占比较低。所以中国的工科院校也必须效法美国,转型为工、理、经、管、法、艺等样样齐全的美式综合性大学,所以必须大幅降工科专业招生比例。
于是在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西化精英们操控下,中国的工科院校更名转型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是以“压工扩文”方式大肆“去工科化”。“压工扩文”中所谓“压工”是指过去依托行业、为行业服务,具有细分性质的特色工科专业要么取消、要么撤并,招生人数也大幅缩减。现在全国居然找不到一所以钢铁一词冠名的冶金类工科大学。全国8大纺织院校在更名时已全部去掉纺织一词。原来全国带“矿”字头的大学有30多所,更名后均去“矿”字,仅有中国矿业大学硕果仅存。
“压工扩文”中所谓“扩文”是指,在高校西化精英们操控之下,部份工科类大学在更名转型过程中已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再自称自己是工程师摇篮,而是一头扎到钱眼里,热衷于“去工科化”。因经、管、法等热门文科投资少、成本低、来钱多,因此这些热门文科扩招幅度之大,设置这些热门文科专业的工科类大学之多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文科生招生数量甚至超过工科生。套用经济上“脱实向虚”一词,部份有行业背景工科类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说是“脱工(科)向文(科)”,在“去工科化”同时,招生培养却出现类似西方高校“文科化”趋势,热衷于更多培养早已严重过剩的(如与虚似经济相关的)文科生,但其就业形势并不好。
问题严重性在于,这些有行业背景工科类大学一旦转型为所谓综合性大学,原本为行业服务的特色与意愿开始淡化,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其原来设置的大量具有行业特点的窄口径特色工科专业,被裁并成一个大而全的美式宽口径工科专业,甚至像儿科专业那样被基本撤销,成为全国一二个高校保存下来的“独生子专业”,如目前仅一所高校保留焊接专业,三所高校保留铸造专业,如同“儿科医生荒”,相关行业与企业也产生类似的技术人才荒,如“铸造人才荒”、“焊接人才荒”!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与改进。
八 丁德馨教授先进事迹也是一种警示与反思
2021年6月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其核心就是扩大对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保持对中国的科技竞争优势。其涉及到的金额是2500亿美元,其实2500亿美元金额也不算大,搁现在也办不了多少事。但这个法案居然长达2400多页,涉及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出许多国人的预料,这可以说是美国历史和政治上一件非常大的事。简单的讲,此法案就是美国把遏制与打压中国(特别是中国科技发展)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要知道即当年使冷战高潮期,美国也未出台类似针对苏联的法案。此法案显然是美国以全国总动员方式,联手盟友,在科技上全方位全领域跟中国“拼”了。看看美国丧心病狂打压中国的变态心理,用“拼”这个字并不为过,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拼”人才短板下大力气。
美国精英们也知道维持美国科技创新优势的关键在人才,美国同中国“拼”科技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加大STEM(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以竭尽全力弥补美国STEM领域人才短板,其实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这么做了。
2021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题为“一生坚守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报道提到,在中国铀矿采冶领域,丁德馨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核工业是我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天然铀是“核工业粮食”,铀矿采冶是生产天然铀的关键核心技术。南华大学教授丁德馨一生致力于铀矿采冶科研和教学工作,建立了中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被誉为“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
通过这篇报道,才使读者们对对铀矿采冶学科重要性有所了解,现在三胎政策都出台了,南华大学铀矿采冶学科却成了全国三千余所高校唯一的“独生子”专业,而南华大学的前身衡阳工学院,原是一所前核工业部所属并为核工业服务的行业大学,核工业部撤消后,转为湖南所属地方大学,并更名为南华大学。作为一所非重点与知名度低的地方大学,对全国优秀考生吸引力很有限,仅靠这个“独生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是无法满足相关行业巨大人才需求。正所谓独木难支,要不是丁德馨教授力挽狂澜,很可能出现人才培养短板而危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像这样重要的面向行业特色工科专业,其码应是“二眙”即至少两个高校设置这个专业,有三、四个高校设立此专业也不算多,也仅能勉强满足人才需求。
类似“独生子”的特色工科专业还有河南科技大学有全国唯一轴承专业,哈工大是唯一保留焊接专业的高校……,这类“独生子”或(两个高校)“二胎”专业,因招生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国内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导致出现特色工科技术人才短板与人才荒现象,一旦技术人才短板现象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技术上被美西方卡脖子现象而受制于人,陷于被动地位。纵观卡脖子领域,从根本上来说,无一例外均是由是人才短板造成,而铀矿采冶。轴承等特色工科技术人才短板在很大程度是工科类大学过度“去工科化”造成的。
光明日报这篇报道也提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行业高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当时,南华大学的前身,以核专业为主的衡阳工学院(2000年3月才改名为南华大学)不少老师纷纷选择去外地发展。丁德馨也面临着人生方向的选择,他的想法是:“老一辈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中国核工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得有人守住这个点。”后来丁德馨的学生李峰说:“丁老师的坚持,成就了一个学科、成就了一个学校、成就了一个行业。”他这句话也表明了行业特色工科专业的重要性。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目前我国核电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要不是丁德馨教授按照总书记所要求“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真不敢想象铀矿采冶学科会出现什么样的衰落局面?由此造成人才短板必将严重危及相关行业发展。
九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工科版文科生”就业不畅
2018年6月21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上表示:中国教育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这引发社会热议。
笔者以为对大学生来说,“快乐”也是要有前提条件,即学习负担相对较轻,有多余时间干自己认为“快乐”的事如游戏、网购、玩乐等,从这个角度讲,“快乐的大学”提法最适合学习负担轻的文科生,过于高校就有所谓“四大闲系”之说(历史、哲学、新闻、历史),大学中确有不少文科生因学习轻松而“快乐”,堪称“快乐”的文科生。而对大学中的工科生来说,每天是上不完的课(文科生通常只上午上课,工科生则上全天)、做不完的实验、解不完全的题、看不完的参考书、上不完的晚自习。不少国家的工科本科生是五年学制,而在中国则被压缩到四年,沉重学习负担令工科生们苦不堪言,想“快乐”都快乐不起乐,想“逃课”也不敢,因为工科专业具循序渐进的特点,少一节课也不行,工科生们对“快乐的大学”没有多少切身体会。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工科生扎堆的工科类大学与“快乐的大学”基本不搭界,不过现在,部份工科类大学大有演变为“快乐的大学”之势,因为在工科类大学中,“快乐”的文科生特别是擅长文科的“文科女”的比例正急剧增加,其数量甚至反超“工科男”,这对工科生的培养质量只能是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以来,文科专业扩招幅度最大的并不是有深厚文科底蕴的老牌文科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政法大学等)和综合性大学老牌文科专业(如北大各类文科专业),而是高校扩招之前并没有设置文科专业或文科专业不多的,更名转型后的工科类大学。
尽管开设文科专业“门槛”较低,不需要配备昂贵的实验设备,招一些文科博士硕士,找几间教室就可开班授课。但培养高质量文科生也需要有大师,也要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也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术积淀与学术传承。而这恰是更名转型后,几乎白手起家办文科的工科类大学最大软肋与先天缺陷,是典型的外行办文科,其培养的文科生质量根本比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等老牌文科类高校与北大等老牌综合性高校。同时也因在新设文科专业投入人、财,物过多,而使自己面向行业的传统特色优势工科专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无法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可谓顾此失彼、两头落空。
在浮躁心理驱使下,部份工科类高校在更名转型过程中已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再自称自己是工程师摇篮,而是一头扎到钱眼里,热衷于“去工科化”。因经、管、法等热门文科投资少、成本低、来钱多,因此这些热门文科扩招幅度之大,设置这些热门文科专业的工科类高校之多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有工科类大学甚至设立与工科八竿子打不着的影视表演、播音主持等专业,成都某理工大学(其前身为某地质学院)己“超越”著名的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全国最大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基地。其新设影视表演专业招生规模居然比老牌的北影、中戏表演专业之和还要多,这在业内成为一个笑谈。
现在社会上各用人单位对原行业工科高校更名转型后所培养的“工科版文科生”的质量均深表疑虑,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干脆一律拒绝,连报名机会都不给。这如同文科类高校越俎代庖,去新设置工科专业,用人单位也同样疑虑“文科版工科生”的培养质量。
老牌综合性高校与文科类高校培养的高质量文科毕业生尚且供大于求,足够用人单位挑选,那还轮得到工科类高校培养的“工科版文科生”来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加上这些总体质量不高的“工科版文科生”招生培养数量过大,如潮水般拥入社会,其就业难度可想而知。有相当数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国家与家长的巨大投资均打了水漂,造成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行业类工科类高校更名转型以后倍受歧视和压缩的传统特色工科专业(如传统的地、矿、油、核、铸造、轴承等专业)就业形势却一直大好(如丁德馨教授所在铀矿采冶学科本科生供求比达到一比二十以上),这正是对这些工科类大学“压工扩文”错误做法的嘲讽,这也证明了工科类大学照搬美国教育模式,一窝蜂似的更名转型为所谓综合型大学与大量设置美式宽口径专业未必是个正确的选择。
十 原行业类工科大学的更名转型应继续保持其特色工科专业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行业类工科类大学的转型是必然的。如同企业转型不能盲目多元化,而应主业突出(或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有行业背景工科类大学转型也是如此。这类工科大学即使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但行业特色工科专业的优势不能丢,与行业相关,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应始终作为学校“主业”,学校教育资源的大头还是应向特色工科“主业”倾斜,无论怎样转型也必须继续保持行业特色工科“主业”优势不动摇,始终突出行业特色工科“主业”。在这个基础上,补充和增加一些与“主业”有关联、有社会需求的文科专业是可以的(如某石油大学新设石油经济学专业)。但不宜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增设与特色工科“主业”无关的文科专业,更不能反客为主,让特色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退居其次,让与特色工科专业无关的大量新设文科专业“唱主角”,让“快乐”的文科生充斥校园,那就成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反客为主,这种转型是憋大于利,不值得提倡。
不少有行业背景的工科类大学在更名转型中贪大求全,在更名中不仅把“学院”升格“大学”,而且在新校名中把原来反映行业特点的钢铁、地质、纺织、机械等词去掉,大搞“去行业化”,更名后均不同程度忽视特色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应予以高度关注与反思。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校名反映了一个高校的专业特色与定位,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科类高校在转型后的校名确定上,仍可考虑在校名上冠以钢铁、纺织、地质等行业名称,这样的更名可提醒高校在更名后应依旧保特其行业特色工科专业的优势,牢记自己的特色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与重任,同时也方便考生和家长报考,正所谓“闻其名知其人”,这方面原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
2017年4月初,教育部正式批准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原隶属于国土资源部。1996年,由于当时地质专业不景气,招生困难,于是该校大量增设以经济类专业为主的文科专业,为吸引考生报考,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但更名后却使不知该校底细的家长考生特别是省外考生“望名生义”,误以为该校是侧重于经济类专业的文科高校,这导致该校原有的“主业”即地质类专业却逐渐被人遗忘了,陷入少有人报考的困境之中。同时,一向招生冷门的地质类专业就业形势却发生明显转变,呈供不应求之势,而过度扩招的经济类等文科专业则供大于求,就业趋冷,针对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该校以更名方式回归地质类专业“主业”,提高“主业”即地质类专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考生来报考,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就是要避免脱实向虚,要努力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与推行“中国制造2025”、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原行业类工科类大学就应按总书记“心无旁骛攻主业”与多次强调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应以“术业有专攻”方式全力补行业特色工科专业的“主业短板”,回归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主业”,继续做强做大行业特色工科专业,还是应多培养些“不快乐”的工科生为好。
(作者刘云电子信箱:liuyun767@163.com)
【文/刘云,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