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罐车混装煤食油调查 看新京报屡试不爽之歪曲事实报道 !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家报业集团联合创办,当时,其口号震天响:“负责报道一切,对报道的一切负责!”……
然而,2010年12月,我聘任筹备创刊的《健康产业报》主编时,时任总编、曾任《新京报》发行总管的郭某披露,《新京报》从创刊起直到2010年的七年时间一直亏损,后来的情况不详……
但近些年,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兴盛,纸媒无一列外的坠入寒冬,营收当然断崖下降——即便中国市场化媒体的翘楚《南方周末》,其发行量与广告收入也是大幅度下降。
《南方周末》记者薪酬在全国媒体中也是顶流,大慨在2005年时,月薪就达两万,但其后十年期间,编辑记者的工资依然两万、并没有随着物上涨而同步增加,这是因为纸媒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其影响力与经济效益都在下降。
网络时代的纸媒日渐式微,《新京报》当然也不能幸免,于是,想办法出彩、绞尽脑汁吸引眼球就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只能剑走偏锋、哗众取宠,利用公众信息不对称,搞歪曲事实的报道。
2016年5月,《新京报》悬崖上的村庄就是一起典型的歪曲事实报道,具体分析放在后面,这里先说“罐车运油”。
本人曾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1月在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早报》(现改名《法治周末》)担任时政调查记者,并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
关于“罐车运豆油”这件事,有识之士指出:
《新京报》“报道”虎头蛇尾——原因在于: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却发现事先没踩好点——本想利用国有粮企“违规”吸引眼球,结果因为报道不实骑虎难下……
估计大家一定特别感到奇怪吧?新京报做了这么“详细”的调查,可却完全没提到豆油买家的信息——因为新京报想打的就是国企中粮储——因为这个汉奸报纸背后的金主恰恰是国有粮油企业中粮储等的竞争对手金龙鱼!
而从新京报不小心露出的调查视频截图看,首先出现的买家是河北物流集团金属XX有限公司。
有心人查询了一下,公司全名应该是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一家金属材料公司买几十吨大豆油干嘛?员工食堂也用不了几十吨大豆油呀。
他又查了一下,大豆油虽然是食用油,但也有工业用途,比如可以做金属切削的切削液,也有一些其他用途:
这下子更麻烦了。本来我觉得学习FDA,明确卖家有义务检查车辆,必须是食用油运输专用罐车才给装货,如果装错了,就惩罚卖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现在大豆油的买家,不仅仅包括食物油用途,还包括用做工业润滑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