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根:矛盾三种属性的现实意义
一个冷冬下午,我在室内锯木柴。可能由于穿的衣服较厚,干活时间较长,我居然中暑了! 头晕脑胀、恶心欲吐。我不想打针吃药,于是自作聪明地自残: 故意受冻感冒,期待以冷凉和感冒同身上的燥热和中暑症状相互影响与冲淡,相互调和与中和反应,变成无病一身轻。我白天减衣、晚上掀被子、时刻开窗吹冷风。两三天后,我如愿以偿感冒了:流鼻涕、堵鼻孔、咳嗽、声音嘶哑、头痛等。我暗自欢喜,满以为感冒同中暑对撞发生反应,会很快同时消失。没想到过了好几天,这两种不同症状在我身上有增无减,持续发展,两者尖锐对立且共活共存,将我折磨得死去活来。又一次我亲自上厨,为家人炒菜,忘了将苦瓜像往常那样提前去汁,结果弄得很苦很难吃。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炒熟的苦瓜中投放白糖,期待它能冲减与淡化苦味。我的天真想法是: 不求菜甜,但求不苦。然而我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 这盘熟食被我弄得不伦不类,苦是苦来甜是甜,苦甜交织混杂却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对比尖锐、毫不融合、各不相让,毫无减淡,真是难吃死了! 小时候有一次,我奉父母之命去洎水河滩,给正在干活的二哥送午饭。但见他双腿站在浅河,膝盖浸水,头顶烈日,身躯摇晃,双手使劲,用漏斗沙板等工具进行洗沙淘金。我在沙滩岸上被太阳日晒得难受,眼见二哥身在河中,心想他有河水护佑,肯定不那么干热吧? 我想到做到,立即走入河边浅水滩。然而我站在水里不到十分钟,就觉得浑身更难受了: 在烈日曝晒下,我大脑发晕,上身发烫,在河水浸泡中,我腿脚发胀、下身发麻。其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的痛苦剧烈程度,远胜站在河岸干晒。我赶紧爬上岸,离开波光粼粼、看起来温柔可亲的河水。
为什么会这样? 为何同我原先设想的天渊之别? 多年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阅读毛主席著作《矛盾论》,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想少年,青年时代的往事,认真思考,终于茅塞顿开。在毛选这个哲学名篇里,伟大领袖做出如此光辉论断: 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可以共存与互相转化,但是不可调和。于是我思考:中暑与感冒、甘甜与苦涩、烈日曝晒与冷水浸透等,都是矛盾的双方。在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它们不会相互融合调和,更不会无故消失。它们同时同地存在,从两个方向,两个极端处,分别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传导给味觉、嗅觉、触觉等。再比如芝麻油和大粪共处一室,香和臭界线分明、无法交融,更不能中和反应生成不香不臭的物质。又如,我们将左手伸入热水中,右手伸入冰水中。那么双手的冷热两种触觉对比鲜明、无法调和。我们的朋友和敌人呆在一起,好人同坏人在一起,不会无故变成非敌非友,不好不坏的人物。敌和友,好和坏,不会发生中和反应。上面众多例子充分说明:矛盾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共存性、对立性、不可调和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