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夫:商鞅与亚里士多德“驭民之术”比较

2024-12-20 562 1
作者: 肖志夫 来源: 红歌会网

  【商鞅与亚里士多德】

  近日笔者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居然与中国战国时期的商鞅的“驭民之术”高度相同或相似。

  经笔者查对,他们两位大家均生于2000多年前的同一年代,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誉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商鞅提出“驭民之术”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5年,前者比后者早31年。就当时的条件,他们不太可能彼此沟通,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后者抄袭前者的可能性,应当归于“英雄所见略同”。

  【《政治学》希腊文和拉丁文】

  商鞅的“驭民之术”包括愚民、弱民、贫民、疲民、辱民五个方面,也被称为“驭民五术”。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系统总结出“驭民”的具体条文,但是可以找到彼此对应的思想观点,既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差异之分。

  一、愚民之术

  商鞅禁止百姓读书和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以防止他们产生过多的疑问和反抗意识。他主张通过控制信息和教育,使百姓在信息不对称中思维局限,对外部世界认知片面,缺乏独立思想和判断能力,只能盲目服从,易于精神控制,便于把全民思想统一到统治者的意志上来。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已经论述什么样的性质的人才是可能为立法者驾驭的,剩下来就是教育的工作,我们进行学习,有些是靠习惯,有些则赖于教导。”他认为,每一个政体都是由统治者和臣民组成的,那就须考虑到两者关系应该是交换性质的或永久固定的,对于公民的教育必然依据这个问题来制定。立法者有义务规范人民的行为,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他说:“毫无疑问,没人会反对立法者将其注意力置于少年人之教育问题上,毕竟对于教育的忽视终会转至政体的存亡,而公民应当接受塑造以适应其当下生活之政治环境。既然整个城邦都向着共同的目标,那么整个城邦的公民接受同样的教育就无可厚非了。并且,教育问题应是所有人的职责,如此,斯巴达人将教育作为全邦的共同责任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褒奖的,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可谓是煞费苦心。”

  二、‌弱民之术

  商鞅禁止百姓拥有铁器和铜器,秦始皇则将全国的武器收缴并销毁,铸成12个巨大的铜人。商鞅主张通过限制民众的武器和资源,使民众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他说:“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