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败不在“冒犯”,而在“局里局气”越来越浓!
周立波粉丝似乎注意到,“海派清口”和周立波复出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满腹狐疑的是不再熟悉的“上海方言”,而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最要紧的是假借“敏感”话题炒作,实质一股“局里局气”。
忽地想起少不更事!
我爸从不笑,懂事后大概读中学吧,在我妈的诱导下渐渐原谅了他――不再有事没事吵,老妈说“原谅他!他没恶意,只是性格”。
但!不全是性格,其实他是会笑的,第一个会“笑”的场合是守在电视机旁看周柏春和姚幕双表演的“上海滑稽”――这种场合我们也会笑,但“笑”不出声,也不写在脸上,只是心里有种愉悦的感受;他也笑不出声,但明显的写在脸,他的喜悦感明显的写在脸上――明显的感到他与以前不是同一个人,他不是一具僵尸,而是有表情的人。
这是我们兄弟几个共识的,第二个会“笑”的场合是见到邻居,碰到邻居见面会微笑的,但只要一跨进门槛就立刻收容,一付肃然“僵尸”相――这也是我们兄弟仨的共识,并几乎默契一致:他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得“对付”他!
老人家已在天上,会不会原谅兄弟仨默契一致“对付”他的呢?是的,最迟中学毕业那个年龄已不再纠结这个事,已懂得很多,并每次周柏春和姚幕双表演场合总会浮现老爸脸上的“笑”意,其他值得回忆的温馨场合几乎记不清了!
爱屋及乌,不但喜爱这门艺术,也喜爱由此衍生的一切事物,包括周立波的“海派清口”。
“上海滑稽”在北方就叫“相声”,从周柏春和姚幕双的表演路数上看,很可能就是从“相声”得到灵感,用吴侬软语替代铿锵北音而已,但效果却是大相迳庭,竟然能使对“相声”没有“笑”基因的人――比如我老爸那种吴越类型的人――也能露出笑意,艺术上肯定一脉相承的。
据说周柏春和姚幕双只收了一个徒弟,就是今天大红大紫的周立波――怎么只收一个,完全偏离了原来的艺术形式?我也不是门里的,不知怎么回事,但我宁可相信是真的。但我很快不喜欢,我曾写过几篇解释了原因,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曾写过几篇对“海派清口”和周立波本人的看法。
最初的原因就一个――众所周知他的“咖啡大蒜之喻”。
就艺术上人们完全可以接受“咖啡大蒜之喻”,事实上“海派清口”就形式上更接近美国传进来的“脱口秀”――号称“冒犯的艺术”,这点“冒犯”不能接受,那么嘴巴除了吃饭就不能其他用处了!
不在冒犯,不在艺术形式,而在拿捏的“度”。
“咖啡大蒜之喻”显然过了那个“度”,就象今天杨笠拿“两性话题”开玩笑过了那个“度”。拿南北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腔调”开开玩笑,拿“两性话题”开开玩笑有啥大不了的――事实上他也是“相声”经常用的“包袱”,或“上海滑稽”的“噱头”, 这玩笑开不起,活着太累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