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延安:毛泽东最爱唱这首歌,放英文原版电影能请周恩来做翻译……

2021-01-18 2812 0
作者: 记者 来源: 上观新闻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这是现代诗人何其芳亲历的延安。

  入冬之后,延安城透着瑟瑟寒意。沿着革命路线,我们一路“打卡”许多旧址,发现有不少外地客人,和我们一样,特地来看看、来瞻仰。当地人说,要不是因为疫情和冬天,来的人还要多,场面还要热闹。

  如今的景象,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仿佛穿越时空,与80多年前奇迹般叠合在一起。上世纪30年代末,延安城有着熟悉的热闹。

  那时的延安,只是一座边塞小城,环境恶劣、物资匮乏,却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着全国青年竞相奔来。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间,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6万人。

  他们为什么要去延安?

  800华里旅途:革命生涯第一课

  从西安去延安,买一张动车票,大约两个半小时就能抵达。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数从西安奔赴延安的青年,仅仅依靠一双腿,历经长途跋涉,才最终望见热切期盼的宝塔山。

  明知前路艰险重重,多数知识分子,甚至有些从前还是过着“小姐”“少爷”的生活,却毅然离开故土,作别家人,奔赴偏僻落后的延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秘书长吴介民回忆:出身地主家庭的他“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生活。到了读中学的时候,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渐渐关心时事。眼看国民党达官显贵贪污腐败,欺压百姓,强取豪夺,而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挣扎在死亡线上。”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时,吴介民读到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心中豁然开朗,得出了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山东画报》原副主编、作家白刃当年和队友们从西安城出发时,身穿新军装,浑身都是兴奋。然而,第一天的行军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一开始不适应西北的气候。汗水从额头流到脚上,棉衣裤里的里子全湿掉了,贴在身上,又厚又沉,像带着枷锁,恨不得扒掉棉军装”。

  一路上,还得时刻提防来自国民党的“诱惑”和阻挠。有亲历者回忆,在西安的前一站,就有几名穿军装的人登上车厢,拉青年学生去国民党西北战地服务团。“他们走到我们跟前,看着我们身穿一身河南土制紫花布的学生装,就用西北战地服务团每月发津贴、发军装,还有上前线等抗日青年向往的东西引诱我们去。”

  白刃和队友们也遭遇了检查。那时国共摩擦刚刚开始,国民党人员还不敢太过放肆,看他态度坚决只得作罢。1939年初,随着国共关系逐步恶化,蒋介石亲自提案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开始施行,国民党顽固派设置重重关卡,检查站动辄抓人,阻拦进步青年出入陕甘宁边区,并对他们进行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