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远的革命人”致敬——纪念毛主席逝世45周年
1926年3月12日,《国民新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发表了《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此文如此评价孙中山:
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12年后的1938年12月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员的毕业典礼上,即将奔赴各地抗日战场的干部们聆听了如下话语:
我们将来要永远以革命的面目相见。现在我们就订一个条约:不开小差,坚持长期斗争,长期学习,不怕艰苦,与我们的朋友长期合作下去,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而不约而同地对“永远的革命”予以歌颂和期许的两位作者,也恰恰如他们所尊崇、敬仰的先总理一般,是完全意义上的“永远的革命者”。而也正是这两位“永远的革命者”,作为先总理未竟事业最忠实的拥护者和继承者,真正地以“仍需努力”的决心和意志推动先总理身后“尚未成功”的中国革命向纵深发展。
即将到来的9月铭刻了这两位“永远的革命人”的生与死——45年前的9月9日宣告了“辩证法的胜利”;“让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人物”则于140年前的9月25日来到了这个世界。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革命”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最无可置疑、最能动员并凝聚大多数群众的政治正确:晚清以降的中国现代化问题最终以革命的方式迎来了总解决,曾经在王侯将相的历史中甘居配角的中国人民在革命的血与火之中追寻着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革命与革命的中国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为全世界所颂扬并被视为榜样性的存在。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说,中国百余年来的激进主义运动之所以被冠以“革命”之名,就在于它作出了对整个现存秩序予以体系性变革的承诺——不是两千年来的治乱循环,而是同过往的巨大断裂——并真正带来了社会基本规则的剧烈变更。革命一日不止,对现状的改变和转化就一日不息,现实就仍然没有转入僵化状态乃至成为对过往历史的一种重复,一个不同于过去的崭新未来就仍然是有可能的。而能够支撑起这种革命的进程、使其既在空间上不断扩大也在时间上不断延伸的,不仅仅是对革命胜利后美好前景的向往,更为关键的是对革命失败的意识以及从失败中再出发的信念。
换言之,“革命尚未成功”的现实判断和理论信条,构成了“永远的革命人”的底色。意味深长的是,作为“革命尚未成功”提出者的先总理,恰恰是一个最彻底的“失败者”——其革命生涯几乎完全由失败构成。然而也正是这个“失败者”,真正地“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乃至成为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的坐标原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