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姑娘为什么被称作“识字班”?——毛主席的平民教育
山东的姑娘,至少在我所知的鲁南、鲁东南等地域,又被称为“识字班”,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现在还能听到这种称谓。
我小的时候,一直听着大人们称姑娘为“识字班”,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奇怪,以为本来就是这个称呼的。后来才认识到,中国自古并没有把姑娘称作“识字班”的习惯,这个称呼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共产党人领导的现代革命的产物,是现代以来伟大的扫盲运动的产物,甚至也可以说,它跟毛主席的文化革命思想息息相关。
在中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虽然也推崇读书识字,甚至极端拔高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那只不过变相地维护社会统冶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读书识字是统治者的专享,普通的劳动者是很难享有这种受教育的权利的。毛主席曾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揭示过这种教育本质,他说:
“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人数既少,所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识,第二是金钱,第三是武力。从前的教育,是贵族资本家的专利,一般平民,绝没有机会去受得。他们既独有知识,于是生出了智愚的阶级。”
毛主席从早期革命开始,就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强权,实施平民教育。他曾在意欲筹办的半耕半读教育新村的计划书中写道:
“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知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
1927年3月,毛主席在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考察报告的关于文化运动的章节里,他写道: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
毛主席的文化思想始终伴随着他的革命历程,他革命的足迹到了哪里,文化的普及就扎根在哪里,他的革命所及之处,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根据毛主席在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所做的调查报告,当时的文化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日学,有夜学,有墙报,有俱乐部,有识字牌,有读报团,还有识字班。毛主席于1933年11月所作的“长冈乡调查”中,对“识字班”这一文化教育方式这样描述:
“丙班,儿童读本。每校一校长,一教员。校长可不识字,只要热心,学生没有来时,‘请校长来指示’。校长也来读书。校长‘老同志’多。九个夜学校长,女的占五个。教员无女子。九个夜学教员,七个是乡苏代表。都是尽义务的。小孩子累赘的,‘更多年纪的’,家里人太少离夜学又远的,这些人编入识字班。编制:依住所接近,少的三人、多的十人为一组,举一组长— — 稍识几个字的。组长多属夜学学生。教法:随时,随地,随人数,乘凉时,喝茶时,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起初,画地为字,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送夜学老 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组长有不晓得写的,问夜学老师,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问日学老师。用此办法,过去不识字的,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少数能识七八十个。此办法今夏开始实行,识字班的组织则去年就有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