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为何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
在全民族抗战阶段,由于日军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压迫,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前后面临着“绝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困难所压倒和打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最终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目标,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实践,为党领导抗日战争赢得最后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历史镜鉴。
“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形势日益严峻。1941年至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迎来了经济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自1941年起,敌后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成为侵华日军的主要进攻对象。日本侵略者把单纯的军事占领扩大为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面的殖民统治,在华北和华中大规模推行以“总力战”方针为指导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在1941年至1942年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其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扫荡”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在根据地内,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抢夺人民群众的粮食、牲畜,烧毁房屋,制造无人区,许多根据地人畜不留,庐舍为墟。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力由50万人减少至40万人左右,华北的平原地区相继由根据地变成游击区,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
在国民党方面,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倾向明显增长,不断挑起反共摩擦,直至发动皖南事变这样亲痛仇快的事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日军、伪军、国民党军三方夹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的严峻局面。他们还调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以断绝根据地的一切外来援助。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如陕甘宁边区自1940年至1942年连续遭受水、旱、风、雹自然灾害的侵袭,仅1940年受灾面积就达400多万亩,受灾人口达50多万人。在根据地受到压迫、粮食大幅减产的同时,需要供应的人员却急剧增加。全国抗战爆发后,奔赴敌后战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和军事人员等越来越多,边区人口压力、经济压力日益增大。以脱离生产的人员为例,1937年陕甘宁边区仅有14000余人,1939年增加到49686人,1941年已高达73117人,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37%。这无疑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