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的提出

2024-09-19 1988 0
作者: 吕臻 来源: 党史博览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推动三线建设大战略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口号,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人民解放军中更是人人皆知并以此为己任。无论是在大喇叭里,还是在遍布城乡的标语里,到处都能听到或看到这七个字。这七个字的口号,在当时是人们引用最多、叫得最响的毛泽东话语中的一句。那么,这句口号是何时提出的?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经过呢?

  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被周恩来概括出来

  “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口号的提出,与1965年前后中共中央主持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一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入1964年以后,毛泽东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当时,中国周边形势日趋严峻,他大大加强了对备战问题的考虑和重视,强调要加强三线建设。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三五”计划对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杭州汪庄听取余秋里关于编制“三五”计划的汇报。当余汇报到“三五”计划的投资规模时,毛泽东指出,必须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考虑。他说:

  “我看五年搞一千零八十亿元的建设规模是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少搞些项目就能打歼灭战,大了歼灭不了。不要搞一千个亿,搞个八百亿、九百亿。一九七○年那些指标不要搞那么多,粮食四千八百亿斤能达到吗?要考虑来个大灾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钢一千六百万吨就行了。你这个数字压不下来,就压不下那些冒进分子的瞎指挥。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

  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说:

  “主席提出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想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

  周恩来把毛泽东思考的三个重点,用一句简明的话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最初的由来。

  周恩来的概括,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从现有文献看,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复信,正式提到了这个口号。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