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有志将军: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卓识伟绩
【纪念西安事变85周年】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卓识伟绩
姚有志
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年以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一个多月以后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时局转换的枢纽性节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柳暗花明开新局的历史性机遇。然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进行政策和策略的调整分不开的,是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识机、造机、握机和夺机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在长征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毛泽东在我们党在理论、路线、方针,尤其是政策和策略上的卓识远见,西安事变非但不可能爆发,即使爆发了也不可能成为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命运的转机,甚至会导致中华民族更为深重的一场灾难。
一、慧眼识机诗言志,开创革命新局面激情满怀
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最早认识并陆续提出这三大法宝的是毛泽东。但不幸的是,从建党之初到遵义会议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毛泽东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地位。而在党的幼年时期,先是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后是在李立三、王明等“左”倾关门主义路线主导下,党和红军几度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2月,红军在娄山关打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发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言壮语。娄山关战役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毛泽东经历和战胜了三大挑战,即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自然地理和生存环境的空前恶劣,特别是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行径,一度使毛泽东的心态进入最忧暗的时期。
1935年9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甘南哈达铺。一向把报纸作为战略情报来源的毛泽东,命令侦察连长梁兴初把近期的报纸找来。毛泽东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国民党围剿陕北红军的消息中,判断出陕北地区有成规模的红军和根据地,并迅即提议中央政治局召开有小遵义会议之称的榜罗镇会议,确定了长征的落脚点,结束了在蒋介石军队围追堵截中飘忽不定的局面。在从甘南到陕北700里的行军作战过程中,毛泽东一扫胸中积压的雾霾,心情、心境进入有生以来的最佳状态。
有1935年10月一个月内连续创作3篇诗词佳作为证。
先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日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酣;
有一种伟略,饱受正反辨析,益显前瞻;
有一种帅气,才惠友敌敬悟,四海景仰!
追忆领袖毛润之:
润泽着中华大地的领袖,谁人能望其项背;
傲立于世界广厦的伟人,哪个堪与其比肩!
伟人的雄才宏略与日月同辉,
主席的丰功伟绩共江河永存!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日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酣;
有一种伟略,饱受正反辨析,益显前瞻;
有一种帅气,才惠友敌敬悟,四海景仰!
追忆领袖毛润之:
润泽着中华大地的领袖,谁人能望其项背;
傲立于世界广厦的伟人,哪个堪与其比肩!
伟人的雄才宏略与日月同辉,
主席的丰功伟绩共江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