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幽默演讲辞艺探析
毛泽东同志一生作过无数次演讲。他的每次演讲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究其原因,除其精深的理论、新进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和渊源的学识外,还得力于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从而使听众在眉开眼笑、前仰后合之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智慧的启迪。细究之,其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无不与其各种修辞方法的精妙运用而紧密关联。
1.移时法
移时,就是把古代的事物与现代的事物“生拉硬扯”地放在一起,借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演讲气氛。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作题为《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演讲时,讲了这样一段话:
“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
“青年团员”是现代生活中的政治用语,而周瑜是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二者之间毫不沾边,毛泽东同志却将这天差地远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看似“荒唐”之极的语言现象,令人思之而不禁捧腹。
2.移用法
移用,就是有意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造成词语上的强烈反差,使之产生幽默风趣的情调。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作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时,曾讲了这样一段话: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
我们知道,“调查研究”是指为了了解情况,而到现场进行考察并商讨探究。毛泽东同志有意地将这些适用于较严肃的场合中的词语移用到“照镜”这样的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巧移善铸,庄词谐用,寓谐于庄,令人听后不由产生出会心的笑声。
3.用典法
典故、寓言以及成语故事均为语言的精华,倘若恰如其分地引用之,即可增强其语言的幽默感和可笑性。例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党中央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演讲时,曾这样幽默地讲到:
“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也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中《霸王别姬》吗?有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毛泽东同志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刚愎自用、脱离群众的行为,信手拈来项羽“别姬”的典故,议论风生,涉“典”成趣,既以诙谐幽默于轻松活泼之中,又对这些同志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从而使这些同志在“笑”声中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4.仿拟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