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洞察局势,把握大势的钥匙
为什么说经济总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呢?因为经济具有天然的趋利性,利益又总是具有特定的指向,这就使得利益有了具体的社会归属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利益斗争的历史。利益斗争是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依据所占有社会利益的多寡程度,人类被分成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只要有了利益占有的差异就会有社会矛盾。利益分析,就是毛主席洞察局势、把握大势的钥匙。《毛泽东选集》的开篇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阶级分析”的本质就是利益分析。只要抓住了利益分析这个关键,小到察辨忠奸、知人善任,大到战争谋略、大国博弈,无不洞若观火。这里有个生动的例子。1938年毛主席的身边调来了一个精明能干的新秘书。有一天,主席刚结束会议犯了烟瘾,当他打开烟盒一看,里面已经空了,就在主席急着找烟抽的时候,这位秘书递上了一根香烟,并且为主席点上了火。主席看了看香烟,正是他爱抽的牌子。待年轻人走后,毛主席说:“这个人有问题,把他调走吧。”后来证实其人果然是个高级特务。【注】主席为什么会察觉到他“有问题”呢?就因为他的一个“殷勤”动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起码是企图以小利谋大利。抓住了利益分析便能见微知著。
利益有蝇头小利和根本利益之分,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分。主席善于抓住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运筹帷幄,总能够比常人多看几步棋。比如建国初期兴修水利的诸多决策,那都是“劳民伤财”的事情而且科技人员奇缺。不但当时很多人反对,后来也一直有人不断攻击直到现在。可是主席横下一条心,勒紧裤腰带也要干。在全国范围修建了一系列水库和配套灌渠,规划了三峡及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说是定下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再比如抗美援朝要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集团对垒,很多人反对。但主席就能够看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远期效应。起码为我们民族争取到了10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说到这里,我回到上篇文章结尾的问题“为什么主席当时会坚决反对分田到户。”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也是长期不理解的。因为我爷爷奶奶都是农村的。我乡下的亲戚常常跟我说起20年代60年代初期的包产到户好。我就这个问题问过我父亲:“既然分田到户好,为什么不实行呢?”我父亲说:“你太幼稚了。你根本不了解农民。假如把土地给分了,不要几年,就会有一部分人把土地卖了而去流浪或成为雇工,另一部分又成了地主或资本家。这里的问题非常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总之,在国家政权不足够稳定,经济实力不足够强大时,分田到户必定导致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是万恶之源。我们就前功尽弃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