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雷:热衷于谈毛主席的“错误”的梁衡今天当自省了(六下)
年长一点的人们,不会忘记,四十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曾有过一大阵的舆情“强台风”,关于经济问题的典型话语是,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中国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且舆锋直指毛主席。当时,即有人反感,作“顺口溜”,立为存照:阵阵鼓噪西方好,惟有华夏运偏孬。兀然又展救国旗,思来想去觉蹊跷”。不久的几年后,人民群众便以一波又一波的“毛泽东热”来抗议公知们的谎、谬言论。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护卫毛主席的“人民战争”伟力震胁下,公知们的嚣张有所收敛,但“人还在,心不死”。梁衡、梁衡类的“否毛”文作,——还一遍又一遍地发行,应属“心不死”之表现。
在过往的“毛泽东热”中,广大人民群众,完全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一个与民思齐、全心为民的毛主席,一个雄世百代、博才伟略的毛主席,一个一生不时地自省自新的毛主席……一个……又一个……怎么赞颂也不过分的毛主席。在经济思想、理论和实践方面,毛主席也可算是“大家”、“泰斗”。
三、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非生而知,伟人非生即伟大。“大家”者,也是慢慢地刻苦地在人民学习、实践的烈火里,才能炼成。毛主席的经济学习、实践,是伴随他一生的革命、建设活动的,故而,事例、实绩举不胜举,真可谓俯首可拾。只是,他的经济学习、实践业绩和创造,有着鲜明的革命、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被反社会主义的人们特别憎恨。因恨而生妄发疯,鬼话连篇。
梁衡、梁衡们!来“对号入座”,督促自我反省!
(一)战争年代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公有制、计划经济雏形
毛主席革命活动的起点,也是他经济——学习、实践的——发轫。
当年在井冈山、在瑞金,在十分恶劣的境况之下,军队生产、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自不必说,就是在地方上,毛主席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尽可能地组织群众互助合作(此系后来实行土地公有的伏笔),贯彻实行某些有条件的计划(仅是雏形而已),很快就把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人所共知,当年革命发动、革命根据地建立,通常都是在经济特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就是在这些经济落后地区,通过革命推动和经济运筹,维持着人民和军队的基本的物质需求。这与“白区”的政府每况日下、危机频频经济建设形成极鲜明的对照。
在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基本都处在敌后,或边远山区,也都是穷山恶水的地方。蒋介石支配全国税收财政和美国援助,毛主席只是在陕甘宁边区南泥湾大生产支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费。当时,日寇占领区生灵涂炭经济崩溃,大后方经济凋零,只有最艰苦最贫困的敌后根据地,在受到日伪两面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通过减租减息,推行三三制民主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勉力支撑了抗日战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