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教训看当前局势与个人行动方向
红军反围剿,前四胜后一败,苏区沦陷;长征过程中险象环生,四渡赤水之后才迎来转机。抗日战争,片面抗战路线损兵折将丢城失地,“速胜论”、“投降论”此起彼伏占据主流舆论,直到《论持久战》石破天惊才为抗战指明战略方向。可见,正确的战略决定了队伍的成败。然而,对于处于劣势的阵营,正确的战略方针可能从来不是靠辩论得来的,而是经过惨痛教训之后才被大多数人接收,但它的诞生和萌芽却往往早于挫折和教训:因为正确的战略往往并不符合它被发现时的外部环境,而是超前于外部环境的,所以不被大多数习惯于以当下环境选择行动方式的人所认同。
为什么正确的战略会超前于外部环境,这难道是意识超前于物质?当然不是。劣势阵营在斗争中首先处于总体被动态势,在情报、物资方面的短处使自身难以感知敌对优势阵营的全盘策略,即“不知彼”。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大量负责分析、参谋的人员的看法往往趋同,而这也是敌军所能预知的;如果敌军反套路而谋划的话,则劣势阵营就不可能按照常规的分析方法揣测正确敌军动机。如果劣势阵营无法看清自身短处的话,只会错得更离谱。然而,分析者较多时,由于每个人对局势和未来的预判存在差异,人群中往往持有很多种看法,若有个别看法超出当前局势,就属于这种“不被大众接纳,却符合发展规律”的认识。
概率问题中,小概率事件往往会发生,风险就在于小概率事件。所以,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用频率视角观察战略决策过程,如果大多数的看法属于大概率事件,那么小部分人的看法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大量看法较为一致的分析者属于大概率事件,那么一小部分(甚至是只有一个人)抱有不同看法的分析者就是小概率事件。四次反围剿后,教员的意见成为了HJ决策层中的少数派;武汉会战后,坚持全民抗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声音也成为了了少数派;少数派的意见也的确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从阶段性结局来看,忽视少数派意见会导致风险发生。
有人会说,事实只有一个,难道大多数分析者都看不清吗,只有少数人能看清?人对事物的认识,受制于自己的立场(屁股)、经验(知识)等等因素,并不总是客观的。如果在劣势阵营中没有人掌握敌军全盘战略的可靠情报证据,那么谁也无法利用那种理想的、“科学”的套路分析方法来策划自己的策略;这个时候,谁的立场更站在劣势阵营的基本盘、谁的经验更扎根于对敌斗争的过往教训,谁的选择就会更符合劣势阵营的核心利益。李德博古之流,依据莫斯科电报精神、一战堑壕经验,忽视中国国情、不尊重中国无产阶级的独立自主,“三十万变八万”、“湘江断流”;蒋介石集团,漠视群众自私自利,买办为生敌视革命,神州遍地死难无数,国格沦丧节操全无。以上二个,都是屁股歪了而且知识不足,所以结局就注定了。
反观当下,至今各大国际期刊、国际组织没有对covid-19给出明确无误的溯源,所以大多数人对covid-19本质上都是无知的;国内利益屁股种类太多,不少也都属于屁股歪了的。用唯物和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中美对资金的竞争早已白热化,美对西方集团内部也处于吸血+控制的掌控阶段,这是全球生产力生产关系格局的总体态势;从传统的地缘冲突视角看来,中南美洲(秘鲁等)、科索沃周边、中东欧、中印、台海均存在冲突危机。在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远超于二战之前的当下,如果还把敌人的手段框在“飞机大炮”、还把敌人的目的框在“杀伤掠夺”,那就是刻舟求剑了。
以上就是分析。至于做法,请先自问几个问题:
(1)自己属于工农无产阶级还是其他?
(2)红军长征时,有一天奔袭二百四十里,有带着痢疾走全程,有穿着破衣过雪山……抗战中,有黄土高原发展生产,有忍饥挨饿缺粮少弹……身处劣势,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靠忍耐和拼搏战胜敌军。现在,自己能不折不扣做到繁琐的消杀和防护吗?
(3)相不相信“先保存自己再消灭敌人”?
如果能够问心无愧地回答上面三个问题,个人行动方向就很明了了。
【文/数据与机理研究,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