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三国演义》,品读七十年而不倦
在毛泽东喜读的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三国演义》占有重要地位。人们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毛泽东基本同意这个看法,他是结合阅读和研究《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和其他史籍来读这部书的,实际上带有某种考证阅读性质。他对这部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深的程度。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是毛泽东最切近实际并加以运用的书。这部书中所载政治、军事斗争及谋略故事,启迪着毛泽东的智慧,丰富了他的斗争经验。他谈论三国故事纵横捭阖、如数家珍;他应用三国典故也是娴熟自如、恰到好处。
读了七十年的书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坚决反对少年毛泽东读“闲书”“杂书”,但他却允许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大约毛顺生本人对这部书印象极佳,认为这部书儿子可以读吧。父亲把毛泽东送到韶山井湾里,在毛宇居开设的私塾读书,也允许毛泽东带上这部书。毛泽东课余十分着迷于这部书,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甚至在课堂上偷看这部书,是十足的少年“三国迷”。
1928年,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随身携带的书籍很少。酷爱读书的毛泽东要求红军在打土豪劣绅时,发现书籍报纸要全部带回来,还特别提到,要在土豪家里去看看是否有《三国演义》。不久,毛泽东就得到一部《三国演义》,那是红军战士攻打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县高陇圩清末进士谭延闿的老家时,在谭家藏书中发现的。毛泽东得到这部《三国演义》,爱不释手,有空就读。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可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经验。所以,毛泽东曾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据贺子珍后来回忆:1929年前后,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三国演义》,看过好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后来,贺子珍听说有人诋毁毛泽东,说他指导革命不是用马列主义,而是用《三国演义》,便毫不客气地反驳说:“毛泽东尽最大的努力普及马列主义知识。他同军队中的政工干部,经常轮流到各个连队讲课。当然,毛泽东是很熟悉中国的历史的,常常引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作为工作的借鉴。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著作中的人物及事件,也常常被他引用来借古喻今。这些发生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的事例,能够为中国的革命所用,这不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吗?有什么不对呢?”
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经常引用《三国演义》的话。他写于1930年5月的《寻乌调查》中专门对能看三国的人做了统计:百分之五。1932年1月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被“左”倾分子扣上了“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帽子,又生了重病,带着贺子珍以及警卫班13人,到瑞金东面二三十里外东华山,在一座古庙里住了50来天。他在此处埋头读书,主要读的是《三国演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