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意义

2023-04-18 2140 0
作者: 金民卿 来源: 湘大毛研中心公众号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实现繁荣富强、人民获得幸福生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而国家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为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发展工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一定要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把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规划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之时,毛泽东更是突出强调这个问题,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党和人民把这一构想转化为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发展历程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毛泽东以大历史观来观照近代中国和世界状况,指出近代以后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工业化的经济技术基础、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大工业生产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工业化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巩固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新政权的根本条件;毛泽东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要求,认识到工业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问题,把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看作是根本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条件和基础性环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并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尽管当时苏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毛泽东还是强调要尽可能发展基本的工业、矿业(钨砂生产)、手工业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经济建设、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把工业先进程度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毛泽东在讲到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策时提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在领导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农业、工业和手工业。这一时期,延安还专门召开过陕甘宁边区工业会议,部署安排工业发展问题。正是在这种努力下,抗日根据地的工业虽然受到各方面限制而规模不大,但还是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不小成绩。例如,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只有700个工厂工人,1942年有了4000人,1944年有了12000人。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