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动员群众: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建构(1921-1949)

2023-04-16 942 0
作者: 夏泉 康清越 来源: 湘大毛研中心公众号

  一、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

  (一)“起来”语义缘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起来”释义有五种,在《汉语大词典》中,“起来”的释义更为丰富,相关语义均符合日常语言经验。其中常见释义如“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中的“起来”表示“起身来到”;“黄巾起来二十余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此处“起来”表示“发生”。明清以降,“起来”作为一个口语化的词语被广泛应用于小说体裁中。

  本文所探讨的“起来”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也可理解为“拿起武器、发动攻击、起义或造反”,如《国际歌》歌词“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二是“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或“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如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联合起来;三是“向上”,如“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具体而言,第一种语义具有鲜明的革命话语内涵,第二、三种语义则需纳入到特定语境中考察。

  至清季,鲜见“起来”以上述第一种语义出现,后两种则偶被运用。民国以后,关于“起来”的使用渐有涉及“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的含义,但对“起来”的话语运用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起来”被纳入党的组织话语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广泛运用“起来”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以此组织、动员、团结群众。无论是《国际歌》中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是《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意向占据了歌词的核心地位。

  (二)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逻辑出发、以实际国情为依据,是毛泽东构建“起来”话语的起点。自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击溃国人心理防线以来,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线诉求,成为先进分子的集体共识。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的努力,都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改良主义被民主革命所取代,封建帝制随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覆亡。而中华民国的成立仍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人仍受到这“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和榨取。

  在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双重作用下,1920年代,国民党、共产党和青年党等政党均以革命为志,力图夺取革命话语权,树己为革命正统。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决议中表明了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但实际情况使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革命策略。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共在对自身力量、革命阵地的需要、国民党革命势力和共产国际指示等情况作出综合研判后,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此时“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在各党派的话语体系中得以明晰,但囿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框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体系未能实现重大突破。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