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元: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
作者简介:刘林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兼职教授。
文章来源:《毛泽东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
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挑战,并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反击,努力地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
关键词:
毛泽东;晚年;忧患意识
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对他的挑战。他勇于接受挑战,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应对挑战,要顽强地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努力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他晚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忧”,二是“斗”。忧的是党变“质”,国变“色”;“斗”是为避免中国出现这两“变”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一、对“三面红旗”被否定的忧虑
晚年毛泽东曾认为,否定三面红旗不仅是否定他个人,而且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面红旗”是毛泽东作为他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向国内外推出的。所谓“三面红旗”是1958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把这三项举措视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社会主义建设三大法宝(这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一样),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道路,就必须高举这“三面红旗”;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就必须充分肯定这“三面红旗”。在毛泽东看来,是否坚持“三面红旗”是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问题。
“三面红旗”的提出,本意是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从1956年2月起,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虽然进入社会主义了,但还很穷,中国的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就是经济落后,白,就是指科学文化落后。一穷二白是中国的优点,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开展“大跃进”的年代里,他多次强调指出,“大跃进”目的是要激发大家,立志迅速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