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及现实启示

2024-10-30
作者: 张博 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及现实启示

  作者:张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7期

  摘 要:毛泽东青年时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在此期间毛泽东目睹灾荒战乱、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兼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学知识的熏陶,经历了一段激荡曲折的求学和生活历程,也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上下求索。正是在上述过程中,青年毛泽东勇于抗争的人生品格、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奋斗向上的人生态度、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价值观念得以形成。研究、探讨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对于教育引导新时代新青年走好人生之路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人生观 青年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就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树立了崇高榜样,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与其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和思想历程是分不开的,与其青年时代所塑造形成的人生观也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探讨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对于教育引导新时代新青年把好人生方向、走好人生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青年毛泽东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从少年到青年时期,毛泽东所身处的社会历史时代,所生活、学习的环境以及所遇到的人、事等,都对其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重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发展轨迹与形成过程。

  (一)内忧外患、国家危亡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青年时期处于近代中国动荡变革之际,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勒索战争赔款、划分势力范围,到控制通商口岸、垄断经济命脉,进行一系列军事侵略、政治操控、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文明古老的中国日益处于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境地;与此同时,封建势力仍顽固进行着压迫与剥削的统治,软弱无能、腐朽衰败,国家经济萧条凋敝,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种种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巨大苦难之中。这一历史时期,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艰苦事业,进行着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青年毛泽东身处时代洪流,个人命运、人生成长与时代浪潮相交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色彩。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蚕食瓜分,令其倍感屈辱与痛心;封建统治阶级对外的软弱妥协、对内的盘剥压榨,令其深觉忧患与悲愤;一批又一批中国先进分子孜孜以求的探索、艰苦卓绝的奋斗,又激发了其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救世情怀。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追寻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探索着终其一生的人生道路。

  (二)灾荒战乱、生民涂炭的社会现实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又很快陷入军阀混战局面。作为东南交通要冲的湖南省被多派力量角逐争夺,兵灾战乱频发,从反袁驱汤、护法战争到谭赵战争、唐叶之战,湘楚之地屡遭战火涂炭与摧残。战乱兵灾所及之处,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房屋被焚毁、财货被洗劫、百姓被杀戮,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各派军阀控制湖南后也是变本加厉、祸国殃民,以皖系军阀张敬尧为代表,其在担任督军兼省长期间不仅实行暴虐统治,还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破坏了农业生产、毒害了社会风气,也直接造成了湖南多年的粮食饥荒。与此同时,水灾、旱灾、蝗灾、病疫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令战火焦灼的湖南更是雪上加霜。如此多的天灾人祸让湖南人民陷入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到处是哀鸿遍野、生民涂炭的社会惨状。

  青年毛泽东目睹了战乱荼毒之后家乡遭受的摧残、百姓生活的疾苦以及灾荒加剧的祸害,耳闻了走投无路的饥民为求生存、求活路而暴起的反抗与斗争,也亲历了兵灾匪患对家乡和学校的冲击与破坏,还经历了智取溃兵、组织警备队护校的危机与惊险。这些耳闻目睹的切身经历撞击着毛泽东的心灵,也更加直接地激发着其挽救民族、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塑造形成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学知识的文化影响

  近代中国,伴随社会动荡变革的是民众思想观念的觉醒。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以及“西学东渐”的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观念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西方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接触、交融的过程中冲突、碰撞,改良后的新学知识、新文化取代封建的旧式文化,催发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思想觉醒和民智启迪,也促进了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三大社会思潮推动中国从封建王朝转向现代国家。

  毛泽东早年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尽管毛泽东少年时对儒家经书持抵触态度,但客观上仍深受影响,立志修身、家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的思想精华为其道德人格的塑造铺就了传统文化底色。同时,毛泽东生长在湖南,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地域性湖湘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在韶山、湘乡读书时就十分推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到长沙后又深受湘籍老师杨昌济的教导与影响,湖湘文化所蕴含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在青年毛泽东思想、性格的形成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外,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入,毛泽东对维新改良思想、西方新学知识也颇感兴趣,其从各种渠道接触、了解西方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思想,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经济学、近代科学等方面的著作,这同样在其人生观形成的历程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四)激荡曲折、独立自强的生活经历

  人生观的形成与个体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求学与生活经历是其人生观塑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就开始在田间劳动,后来成长为家里的壮劳力和农活的好把式,与农民和土地结下了深厚朴素的情感。少年时在私塾启蒙,奠定国学基础。毛泽东17岁时背井离乡踏上独自求学之路,从高山小学堂到省立中学,在学习新学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等时政状况;18岁时受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感召加入起义新军,以参军报国的形式投身民主革命,后又继续求学。

  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毛泽东求知好学、独立自强,既读“有字之书”——深研历史、伦理学、哲学等;也读“无字之书”——游历市县乡村,了解社会情况。他勤于锻炼、强健体魄,游湘江、爬岳麓山、洗冷水浴磨炼精神与意志;他善于团结人心、凝聚力量,发起成立学生自治会、组织武装护校、创办新民学会等,组织动员起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毕业后,毛泽东奔走于湖南、北京、上海等地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也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主导改组湖南学联,组织反帝爱国运动,发动驱逐张敬尧运动,创办《湘江评论》、成立文化书社,撰写发表多篇政论文针砭时弊;经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甄别比较,彻底转向马克思主义,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参与建党,进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可以说,这一段段激荡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对于青年毛泽东确定终生的革命信仰、选择人生前行的目标与方向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五)上下求索、探寻真理的执着追求

  毛泽东一生求知好学,从小致力于探求世界的“大本大源”。当看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悲惨状况,更加激发了毛泽东爱国救国情怀和从“大本大源”入手改造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因此,“求学救国”便成为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与实践的一个鲜明主题。为了探寻真理,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社会和时事问题,了解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的主张,探讨同盟会政治纲领和社会改良主义,还大量阅读西方著作并接受进化论和民主思想。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促进了彼时中国社会的文化觉醒与思想解放,各种“主义”与“学说”竞相涌现,相互争鸣激荡。青年毛泽东也在此背景中,经历了一个彷徨与求索,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各种“主义”进行比较与鉴别的过程。在目睹各种主义和主张在现实中的屡屡碰壁之后,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实现救国理想、确立人生信仰必须得到科学真理的指引。经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加之李大钊、陈独秀的思想引导,青年毛泽东彻底转向并信奉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青年毛泽东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其追求和探寻真理的过程,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是他确立并坚定人生信仰的根本所在。

  二、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体现了该时期毛泽东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也反映出毛泽东观察世界、认知自我的心路历程。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确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养成与塑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亦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少年的农家生活塑造了他勇于抗争的人生品格,青年的求学经历与校园生活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奋斗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学识与认知的丰富,毛泽东进一步升华自我投身革命和社会运动,在纷繁杂乱的众多主义的比较甄别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仰。

  (一)“有着反叛性的青年”:同情劳苦大众,反抗压迫与不公,养成勇于抗争的人生品格

  毛泽东自小生活在乡村田野,饱尝农作之苦,对土地、农村、农民天然亲近,同时受母亲敦厚仁慈、乐善好施的影响,在心灵深处刻下了对穷苦人的关心与同情。与同情贫苦百姓紧密相连的是毛泽东对抵制不公、反抗压迫的推崇。

  从家庭到学校,毛泽东逐渐开始关注、思考压迫与不公问题。湖南闹粮荒时,长沙饥民到巡抚衙门请愿救灾,遭到蛮横镇压、捕杀,毛泽东听闻消息后深感震动,与同学们讨论多日为受冤屈者鸣不平。湘潭哥老会的彭铁匠率众反抗地主和政府被处决,毛泽东十分同情,认为其是农民英雄。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为反对当局增收学杂费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逐校长运动,通过散发传单、组织罢课等形式的斗争,最终迫使校长离职。在抵制清政府出卖铁路权的保路运动中,毛泽东带头并发动同学们剪掉辫子,以示对清廷的反抗。种种经历和事件不断激发着毛泽东济弱扶危、奋起抗争的志愿与决心。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时曾专门回忆到,“这些密切发生在一起的事件,给予我这已经有着反叛性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他认为,老百姓们淳朴善良却遭受旧社会的苦难,只有起来反抗才能推翻压迫与奴役。

  人的一生可以养成多种品格特征,有的品格特征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改变或消失殆尽,而有的品格特征却会贯穿生命始终,对人一生的际遇、抉择等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从同情贫苦大众到奋起反抗压迫与不公,毛泽东自幼便养成了勇于抗争、敢于斗争的品格特质。这种品格特征存在于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之中,也贯穿于他激荡辉煌的人生始终。毛泽东的这一鲜明人生品格,在青少年时表现为敢于向强权和不公抗争、抑强扶弱、刚强不屈的倔强与果敢;在后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振奋出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激发出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大国间的博弈,则展现出一种沧海横流、英雄本色的豪迈气概,进而源源不断焕发出对抗压力与逆境的内生动力,激燃着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火焰。

  (二)“心之所之谓之志”:赞成维新思想,拥护民主革命,立下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劳苦大众的深重苦难,笼罩着毛泽东青年时期所处的旧中国,也强烈冲击着每一名进步青年的思想。毛泽东在十四五岁时读《盛世危言》和《校邠庐抗议》等进步书籍,进一步了解了国家民族的羸弱,激发了爱国思想和恢复学业的愿望。后来,又读到一本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萌发努力救国的意识。当读到《世界英雄豪杰传》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时,他对同学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的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远离家乡,给父亲留下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表达了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他在学校所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等文章,也充分抒发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救国救民的志向。在东山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堂期间,毛泽东学习了新式学科,并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民主革命等政治思想,彼时的他十分赞同维新派的改革救国主张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就读期间,毛泽东写下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这也进一步激起了他通过读书开阔思维、眼界的愿望。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为期半年的读书自修中,他博览群书特别是中外名家著作,“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在那里我以极大的兴趣第一次阅读了世界的舆图”。这些都让青年毛泽东深切感受到世界之广大以及中华民族图存、振兴的迫切需要。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一个人树立的理想与志向决定了其人生之路能走多远、人生之翼能飞多高。青年马克思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就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而献身,青年毛泽东同样如此。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心之所之谓之志”,他当初求学就是因为看到国家衰败、民族危亡,进而立志报国救国。从青少年起毛泽东就勤于读书、敏于求知,不断丰富思想、开阔眼界。同时,他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由儒学经典、诗书古籍的文化精华涵养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修身报国的豪情。他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为自己取笔名为“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情怀。青年毛泽东读书求学的过程正是人生观塑造形成的过程,起初他关注实业救国,后来主张社会改造,成立新民学会时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主张,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中更是热切关注世界革命与人类解放,发出改天换地强烈呼声。随着青年毛泽东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其改造中国、关注世界、心忧天下、救国救民的广大胸怀和人生志向也愈加清晰和明确。

  (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健体格与意志,塑造勇猛精进、奋斗向上的人生态度

  1913年,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新的求学生涯。他与良师益友探讨国家、民族问题及国际局势,认为国家孱弱被欺的根源之一就是民智不开、民力未发,“国人犹沉酣未觉”。毛泽东认为,需要通过变换思想、开启民智,进而改造社会、挽救颓势,“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广大民众从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觉醒,才能焕发奋斗图存力量,“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具体到个人成长层面,他同样推崇奋斗向上,认为是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其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吾人宜不顾一切阻碍,持其所信,向前奋斗”。在此,青年毛泽东形成了精进勃发、奋斗向上的人生态度。毛泽东不仅自己奋斗进取,也影响带动着周围的同窗、友人。在发起创建新民学会时毛泽东就曾说“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并希望同仁们“要结合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都要存一个‘向外发展’的志”。

  毛泽东认为,追求人生志向、实现人生理想,就要付出艰苦努力、承受身心磨炼。他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将筋骨体魄作为精神道德的承载,又通过精神道德涵养、升华筋骨体魄。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修身立德,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境界;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体育锻炼,进行爬山、远足、露宿、风浴、雨浴等运动,通过各式体育运动锻炼强健体格、修养勇猛意志。青年毛泽东把锻造意志、强健体魄作为个人奋斗精进的有效途径与有力体现,同时也把这种精神与体魄的辩证思考融入变革中国、改造社会的积极探索之中。他认为,迫切需要改变“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修炼、涵养精神与头脑,可以改造人们心中封建专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理念,从而变换民众之思想;强健身体素质,则能够改善国民的体魄与体质,振作起雄壮强悍的民风、武风,以民之体强促国之威强。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通过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方式激发人生的奋进状态。他深入思索人的身体与精神以及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强健的体魄不仅能够调节情绪心理,也能催发出振奋向上、激昂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地锻造筋骨、打磨体格理所应当地要与软弱、懒惰的心理和落后、腐朽的观念作斗争,进而确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思想文化,培养勇猛无畏的胆识、激起精进奋斗的气魄。青年毛泽东将体力的抒发与意志的磨炼融入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并将这种勇猛精进、奋斗向上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作为一种领略人生的重要手段加以实践锻炼,也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驱动力不断加以鼓舞振奋。青年毛泽东也正是在这些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淬炼、精进自我,朝着人生为之奋斗的志向和目标不懈攀登、进取与超越的。

  (四)“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力行践履、经世致用,升华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

  在人生成长道路上,青年毛泽东坚持铸己修身、身心并进,也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人生价值。这一时期,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和老师杨昌济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赞同泡尔生的观点,认为道德完善的人生建立在身体与精神的完美发展之上,是自我实现、价值彰显的综合体。从老师杨昌济那里,他则得到了这一价值观念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阐发:“充实自我具有发达的可能性,谓之实现自我。以实现自我为吾人行为之最高目的,谓之自我实现主义。”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写道:“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

  青年毛泽东在“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下将所学、所思、所悟积极投入国家、社会的实践,以躬身实践、学以致用的方式作为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达此目的之方法在活动,活动之所凭借,在于国家社会种种之组织,人类之结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毛泽东组织发起湘潭校友会、开办工人夜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教授民众文化知识;创立新民学会、集合进步青年,力图革新学术、砥砺品行;多次与萧子升、蔡和森等好友一同到田野乡村游学,进行社会调查。“五四”运动之后,更是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和社会活动,成立青年学联,创办《湘江评论》和文化书社,领导“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这些都是青年毛泽东在躬行实践中实现自我、追求人生目标的体现。

  同时,青年毛泽东这一系列生活经历所表现出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与方法,既是他追求人生价值的“桥”和“船”,也包含着鲜明的湖湘文化特色。胡宏的“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与张敬夫》),张栻的“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南轩文集·送钟尉序》),王船山的“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张子正蒙注·至当篇注》),这些都是湖湘文化尚力行、重实践的典型表现。而此种精神传统和文化特质也深深影响了青年毛泽东,他倡导“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推崇“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认为只有通过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将精力与学识尽其所用,从而达成人生的目标与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绝不是追求庸俗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与同窗好友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问题),超脱个人俗务与私利;与同学张昆弟探讨人生时提到“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同样表达了追求人生价值的超越与崇高。关于小我与大我,他也非常认同杨昌济所指出的:“小我不过为大我实现自我之机关……吾人之努力亦可贡献于世界之发达”。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将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寓于经世致用的实干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审视并思考个人与社会、利己与利他、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他更倾向于将国家出路、民族福祸等社会现实问题置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度予以考量,把献身国家与社会作为实现自我、彰显人生价值之要途,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大利、民族大义的融合统一。比如,在看待个人身家与国家、民族关系时,青年毛泽东就更偏重于舍身救世、大爱为公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青年毛泽东这种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与民族、人类与社会之“大我”的境界,不仅体现出人生价值的超越与升华,也为日后转向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五)“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找到一个好的主义,树起一面伟大的旗帜,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仰

  青年毛泽东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人生历程中,随着精神世界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倾向于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融合,进而将人生的价值理念升华为崇高的信仰信念。在确立真正人生信仰的过程中,青年毛泽东也经历过迷茫与彷徨,在众多思想主义中纠缠犹豫,“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却一时无法找到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良方和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深受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影响,青年毛泽东一度对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抱有较大期望。1918年成立新民学会之初,他就邀同窗好友筹建“工读同志会”准备进行“新村”试验,后来又与张文亮在上海试验工读生活,验证了乌托邦的空想无法实现。在1919年的“驱张运动”中,青年毛泽东起初主张温和改良的“呼声革命”,遭遇挫折后开始对无政府主义产生动摇;在接踵而至的“湖南自治运动”中,他设想建立湘人自决自治的政府,积极提出改造方案、组织万人请愿,然而终因军阀的虚伪与压制而宣告失败。至此,青年毛泽东彻底放弃了对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幻想,“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至1919年间,毛泽东先后两次来京并结识了李大钊,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他搜集、阅读了大量关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书籍资料,其中《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三本书对他的思想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让毛泽东第一次触摸到了其他主义所给不出的答案,“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正是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阐述发动、聚合民众力量以图社会改造的鲜明观点,反映出他思想上转向唯物史观的这一深刻变化。192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见到了正在筹备建党的陈独秀,陈独秀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谈话使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青年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了改造中国社会的出路与办法,也找到了为之追寻一生、奋斗一生的崇高理想与信仰。至此,青年毛泽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在给罗章龙的信中,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青年毛泽东能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与时代,也是他人生历程与思想成熟的必然。毛泽东早年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际,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在矢志前行、求学报国的过程中,坚持锻造体魄、锤炼意志;在带领新民学会成员开展社会实践、政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超越自我;在各种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之际,经过鉴别比较、实践验证进而最终找到了社会历史的正解与救亡图存的真理。人生信仰一旦确立,青年毛泽东就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信奉并践行,“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同时,人生信仰的确立也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走向成熟与定型的重要标志,为其日后走向领袖和伟人的人生之路、为中国革命走向光荣伟大的胜利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青年人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先锋力量。把祖国的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青年毛泽东认为,达求于真理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经历了各种思潮、遭遇了很多主义,从促进群众思想觉醒到投身社会政治运动,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乃至实践求证,才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并终生矢志不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增强坚持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劲头。”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力量和真理力量,将人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与深刻把握之上,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充分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和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信心与能力;就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充分认清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坚定前行的核心力量,从内心深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踏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足迹。

  (二)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

  规划制定人生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前提。青年毛泽东在思考人生志向之初就心系国家和民族,充满了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无论是赞同维新变法、支持民主革命以期改变中国落后、屈辱的境地,还是励志读书求学、投身革命运动力行改造中国与世界,都彰显出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胸怀天下、心怀国之大者,将青春的奋斗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与造福人类、改造世界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与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不断涵养、提升拥抱世界、放眼未来的格局与眼光;就要深植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追寻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精神与风骨,以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姿态走在时代前列;就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思考和融入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青春梦融入国家梦和民族梦,立志为祖国腾飞贡献青春力量。

  (三)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明大德方可成大才、担大任,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智慧与力量是青年人最需要涵养的大德。毛泽东从小就关心同情穷苦的劳动人民,经常接济帮助有困难的父老乡亲,青年时代的求学报国、律己修身,直至后来的追寻真理、投身革命等,都是献身于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涵养爱国之情,将爱国精神升华为一种情感认同和思想自觉,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方向,以人生的真情投入、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就要笃行报国之举,将爱国热情从思想上和情感上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举措,不断提高担当重任的才干本领,不断增强报效国家的主动性和使命感;就要树牢为民之心,主动投入人民群众之中,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把青春之“小我”融入国家、人民之“大我”。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守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让青春的人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四)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脚踏实地、躬行实践

  青年毛泽东不仅是求知好学的思考者,更是力行实践的行动派。从投笔从戎、支持革命到栉风沐雨、锤炼筋骨,从组织假期游学、开展社会调查到创办工厂夜校、传播革命思想,无不彰显出青年毛泽东知行合一、躬身践行的品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新时代新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要注重学以致用、以知促行,扎根中国大地,到基层和一线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情民情,既读有字之书,也学无字之书,善于在实践中感悟真知、增强本领;就要锻造意志、锤炼筋骨,主动到困难多、条件差的地方锻炼,磨炼能吃苦的韧劲和敢吃苦的决心,造就精神上不怕吃苦、环境上不避艰苦、现实中踏实苦干的优秀品质;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实处细处干起,克服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毛病,把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落实到行动之中,特别是广大青年党员干部要重实际、做实功、求实效,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努力在实学、实干、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