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毛主席为什么伟大?
成功的秘诀
逄先知
访问人:毛泽东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他晚年遗憾的失误。在您看来,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失误的原因又在哪里?
逄先知: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重要。先谈他的成功,如果一般地讲,可以举出很多条,但最主要的是什么?就不能泛泛地罗列了。我认为有这么几条;
第一,是他能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比较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领导而显出的最突出的特点。应当说,这几位早期领导人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就出了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李立三也是优秀的。他们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主要是他们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是囿于一般经验,就是从本本出发。王明更是如此。你们知道党的历史,在党的二大上就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还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但确定了革命目标,并不等于就找到了革命道路。提出并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毛泽东完成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立足于中国,特别是当他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后,更使他的这种个性特质发生了一个飞跃,这就是扎根中国实际,靠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
访问人:对毛泽东来说,他作调查研究比他接受马列主义还要早。
逄先知:如果论读马列著作,好多人都比他读得早、读得多,李大钊、陈独秀是最早的一批,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读马列的书、翻译马列的书也比较早、比较多。但论对中国社会、中国国情的了解,毛泽东是优于他们的。早在长沙求学时期他就利用暑期出去游学,通过和各阶层的人民交谈,了解中国的社会,这一条他比谁都早。可以说,是他开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事业之先河,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一代新风。我记得60年代初有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来访,当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刚刚出版,他问《毛选》第四卷有些什么内容,毛泽东回答:就是一条,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这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王明、博古也有一条思想路线,是一条完全相反的思想路线。博古在党的七大发言作自我批评时曾说,他们遇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不是先考虑实际情况如何,而是先考虑马恩列斯在什么地方怎么说的,或者在欧洲在俄国革命史上有过什么类似的情况,用过什么样的口号和策略,并且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博古的这个自我解剖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两条思想路线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高明之处。邓小平同志说:我“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这个概括是非常深刻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