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
1964年2月1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关于教育革命的座谈会,史称“春节座谈会”。
会上,毛主席说了一大段批评教育体制的话: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书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大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刘秀是个太学生,而刘邦则是个大草包。”
——“旧教育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这是对付敌人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会后,在全国开始了一场反思教育体制的“革命”:
有的学生说,现在的教育起到了很坏的引导作用,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
有的学生反思道,我发狠学习,其实主要是希望“成名” “成家”,把同学比下去,走的是“个人奋斗的白砖道路”;
有的家长说,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 “重点学校” “专收高材生”,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有的学校反思道:讲什么师道尊严,都是虚伪的,其实都是为了升学率,这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不健康的,这样的教育体制是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在汇集了种种意见之后,1968年7月22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刊载的《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上亲笔加写了一段编者按:“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开始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实行“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杜绝将升学作为阶层上升、拉开阶层差距的渠道,史称“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全新的招生和教育模式,在1977年之后受到了极大的误解和歪曲:毛主席取消高考,教育荒废、人才断档,平民子弟失去上升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毛主席取消高考,绝不是断送了人民上升的渠道,恰恰相反,而是为了缩小甚至是打破阶级差距!
难道不是吗?当年清华的毕业生到基层工厂任技术员,像一批有着优渥家庭背景的二代们,却到陕北当农民,请问按照现行的教育体制,可能吗?这到底是缩小差距还是拉大差距?
相反的是,一批“小人物”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西北国棉一厂的挡车工吴桂贤、山西大寨村支书陈永贵、天津一机局孙健、沈阳市营业员李素文、天津司家庄村的邢燕子、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尉凤英当上了什么职务,年龄稍长一点的不用我说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