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彤:辛弃疾词中壮志难酬的情愫,触碰了晚年毛泽东怎样的心弦
毛泽东曾说,自己对词的欣赏趣味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正因如此,他特别偏爱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南宋辛弃疾的作品。在毛泽东所圈画的历代词人作品中,辛词独占鳌头。那么,对于这位他最喜爱的古代词人,毛泽东曾与他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词中挚爱
毛泽东对辛弃疾的仰慕之情从青年时代便已有之。那时的他曾与同学一同去探访过辛弃疾在湖南任安抚使时组建“飞虎军”的“飞虎营”遗址,凭吊辛弃疾慷慨悲壮的一生。这种青年时期便埋下的钦慕与喜爱,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在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对于词这一文体,毛泽东圈画颇多,而圈画最多的就是辛弃疾的词作,约98首。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四册《稼轩长短句》,毛泽东在每册的封面上,都用红铅笔进行了圈画,在其中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做了圈画,并用黑、红两色铅笔作了不同的记号。我们从这些不同的笔迹可以推测出,毛泽东很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了这部书籍。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也有对辛词的反复圈画。在其中一本《词综》里,毛泽东发现其中的辛词《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有错误,《词综》里将这首词的“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一句中的“舰”字错印为“槛”,毛泽东发现后,还将其改正为“舰”。
在现存的600余首辛词中,毛泽东圈画最多的还是“偏于豪放”的这一部分。辛弃疾一生矢志收复中原,然终未展其宏愿,遂将满腔忠愤,寄之于词。他的词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数量和质量都堪为两宋之冠。古人曾赞曰:“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郭沫若曾为其撰写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毛泽东喜爱的正是这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比如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毛泽东至少圈画过两遍。在他阅读过的一本《词综》中,毛泽东在这首词的天头上画了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表示重视。1975年,毛泽东在杭州时,还对身边工作人员吟诵过这首词并加以讲解。陈同甫即陈亮,也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挚友。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梦境,回忆了早年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涯,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苦闷之情。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为另一意,前九句的酣畅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辛词的独创精神。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