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教员在视察深圳时说了什么
有作者撰文说,“1956年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联合入侵埃及欲重新控制苏伊士运动,但美苏表示反对,最后以英法以三国从运河区撤退结束。),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危机。此时,毛主席正在广东省视察。他站在当时叫蛇口,也就是如今叫深圳的那个小渔村(引者注:其实当时深圳并不是小渔村),对当时中南局的负责人陶铸说,现在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危机,可不可以把香港闲置的资金吸引过来一些发展我们自己呀?让他们到这里来投资嘛!你给中央打个报告。陶铸同志点点头。这可能是新中最早的开放动议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的这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没有得到实施。”
注意,这个作者可能搞错了时间,毛主席视察深圳是1956年5月底的事,而第二次中东战争是1956年10月29日才爆发。埃及(当时和叙利亚一起称阿联)和英法之间关于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争夺,开始于当年7月埃及把运河收归国有。
作者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是毛主席最先动议吸引香港那边的“闲置资金”,即今天的所谓引进外资。
实际上,并非如此。
请看《毛泽东年谱》关于此事的记录。
1956年5月28日,“在汇报到港澳华侨投资问题时,毛泽东说:要有更积极的政策,港澳华侨拿外汇来外汇走,这是合理的,这对我们并无所损,就是作为存款性质吧,在一定期限内,例如一年,他们可以拿外汇来,一年后随时可以拿外汇走。这样就可以来来往往。但有一条,钱怎么用他们不要去管,由国家计划使用。股息多少、股息给不给外汇,这个问题可以研究。要针对港澳华侨的顾忌,想办法争取利用这一大笔外汇。”
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毛主席强调“就是作为存款性质吧,在一定期限内,例如一年,他们可以拿外汇来,一年后随时可以拿外汇走”。
毛主席说得很明白,说这种吸引港澳投资,是一种存款性质,是合理的。
注意,这只是“存款”,不是今天所说的“引进外资”:不需要为他们兑换成人民币,他们也成不了中国市场上的资本家。
存款,和引进外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不为他们兑换成人民币。
现在,我们的引进外资政策,外国人、华人华侨在中国国内投资,国家要给他们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当然成了他们的钱,在中国市场上他们的钱怎么使用当然他们说得算。但主席所说的吸引港澳华人华侨的钱,仅仅是“存款”,并不为他们兑换成人民币交给他们在中国市场上使用。
如果港澳华人侨来华投资只是存在中国银行账户上,就是说,中国银行就不会给这些华人华侨兑换成人民币,他们手上就没有人民币,当然也无法在国内开展经济活动。他们就不是资本家,不是投资者,而仅仅是把钱存在了中国银行的账户上,供中国政府计划使用。这样的华人华侨,我们当然说他们是爱国的,他们的存款,并不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相反增加了我们的外汇,在当时人民币在对外贸中没有结算权的情况下,有利于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很好。
所以,不要把今天的引进外资,说成是毛主席当年的意思。相反,毛主席当年是坚决反对“引进外资”的。毛主席也并没有前瞻到今天的“引进外资”。
所以,不要把今天的引进外资,说成是毛主席当年的意思。相反,毛主席当年是坚决反对“引进外资”的。毛主席也并没有前瞻到今天的“引进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