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青年毛泽东:为何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2022-09-15 881 0
作者: 知乎用户 来源: 知乎用户

  ​1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二十四名青年,坐火车第一次离开长沙,走出湖南,前往祖国首都。

  毛泽东为何要在那时去北京?

  是因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当时恰巧毛泽东从一师毕业、面对着选择今后生活道路的关键时刻。

  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组织华法教育会,搞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湖南的政局十分混乱,政权不断更迭。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都认为这是一条出路,蔡和森在北京和杨昌济商量后,去拜见北大校长蔡元培,两次写信催着毛泽东等邀集志愿留在法国的人员抵达北上。

  8月19日,毛泽东到达北京,并同蔡和森把主要精力放在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上。

  这时,湖南来到北京去赴法的青年已达五十多人,是全国来的人最多的省份。毛泽东他们发起这个活动时,谁能料到?困难重重。

  但却没有一个人灰心丧气的。

  当时毛泽东发起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走。

  看着朋友们分别前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选择了留在北京。

  与毛泽东一起同行的罗章龙考进北大预科,毛泽东却没有按照杨昌济的希望去报考。一方面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也与他一向擅长自学的主张思想有关。

  而还有重要原因是,教育部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马上考大学,先要服务几年。

  那时,他想:不进大学,总得要找一个立足之地,去获得生存。

  10月,因杨昌济把毛泽东介绍给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

  而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毛泽东每月薪资只有8元。但这个工作对他来说是称心如意的,他可以阅读各种新出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

  而且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学人才荟萃,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加上校长蔡元培的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生长扎根。

  这种氛围,是毛泽东在湖南根本无法接触到的,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

  他在这里读到许多过去从未读到过的书刊,接触到许多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人物,还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两个学术团体。

  一个是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发起组织并主讲有关办报的业务知识。这对他以后创办《湘江评论》奠基基础。

  一个是1919年1月成立的哲学研究会,由杨昌济、梁漱溟以及胡适、陈公博等人发起组织,它的主要研究东西诸家哲学等。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