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打胜仗的军事原则之一:勇敢地退却
有一句歌词叫: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
毛主席凭什么能天天打胜仗?毛主席打胜仗可不都是冲锋,还有一个诀窍是“退却”。
毛主席是把战争当成哲学看待的,他用哲学来指导战争,他用的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对立统一。在《矛盾论》里,他说: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退却”,是战争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高明之处,是将“退却”运用的得心应手,把“退却”的学问做到了恰到好处。
毛主席最早认识到“退却”在战争中的妙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当时的革命队伍比较弱小,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队联手对井冈山进行“会剿”,面对强敌,毛主席采用了游击战方式与敌周旋。
1929年4月5日,毛主席在起草的红四军给中央的信中,介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打破敌人“会剿”的斗争经验,他写道: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展是一天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力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35年12月23日,毛主席为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起草军事战略问题决议,关于战略方针和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在战略防御时采用“后发制人,即诱敌深入,不是所谓机会主义的单纯防御路线。”作战的一般原则,“反对只打不走的拚命主义”,反对“不让寸土的保守主义的阵地战”,主力红军应“大踏步进退”。
193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谈到一年半以来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他批驳了“失败论”的观点,指出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他说: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落脚后,一个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历尽千难万险来到这片崭新的根据地,怀着无尽的好奇采访了毛主席,并完成了他轰动世界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采访中,斯诺问毛主席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是什么?毛主席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