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毛泽东与中苏论战:“武仗”可以打,“文仗”更不怕

2024-03-24 971 0
作者: 陈晋 来源: 党史博览

  1959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一起

  毛泽东是文章高手,视文章为重要工作手段和开展舆论宣传的工具。他青年时代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个亮相,靠的就是文章。那是在五四大潮中,不到一个月,他就在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上面发表40多篇时事评论。最有分量的一篇叫《民众的大联合》,引起倡导新思潮的胡适刮目相看,将其视为精神兄弟。

  在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中,打“笔墨官司”成为毛泽东的拿手好戏。在指挥打武仗的战争年代,他辅之以“文仗”,发明了“枪杆子”加“笔杆子”的说法。1948年的华北战场,他以一篇《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像诸葛亮唱“空城计”那样,硬是吓退了敌人两个军的偷袭。淮海战役中,又以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瓦解了大量敌军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要指挥打“文仗”,但自己在前面“冲锋陷阵”也是常事。1958年打金门炮战,为阐明缘由,毛泽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文势磅礴,气韵畅然,说理透彻,在海峡两岸均起到张扬民族大义之效。

  “文仗”缘何起

  打“文仗”,是毛泽东在中苏论战过程中明确提出来的。所谓中苏论战,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56年中方发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两篇文章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批斯大林错误,以及如何看待1956年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波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认识,即已隐含分歧的苗头。此后,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台湾问题、西藏平乱、中印关系等中国的内外政策,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领导层也多表示了不同看法。到1959年,中苏两党正式出现分歧。这年10月2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会见赫鲁晓夫时,双方当面争论得很激烈。分歧的结果是苏联撤销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第二个阶段,从1962年爆发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苏共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公开攻击中国,双方分歧走向公开,卷入纷争并攻击中国的东欧兄弟党也越来越多。中方从1962年12月到1963年3月,发表了七篇答辩文章。双方分歧最后归结到如何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路线和政策问题上。

  第三个阶段,苏共中央1963年7月14日在《真理报》上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全文达3万多字,全面系统地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对中共领导人还指名道姓地批判。事情就此闹大。中方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发表九篇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简称“九评”)。而苏联方面则表示要对中国采取“集体措施”和“坚决地打击”。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争论结束。此后,不仅中苏两党关系,中苏之间的国家关系也走向公开破裂,中国甚至面临战争的威胁。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