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毛主席的国际战略与策略:“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和策略思想的形成与新中国外交实践紧密相连。面对西方重围与大国围困的外交困难局面,毛泽东指出退让没有出路,必须以斗争求和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他认为全球治理有“两套逻辑”,应该探索出一条“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的援外模式。毛泽东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对于观察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矛盾、外交实践和“一带一路”建设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面对大国压力,退让没有出路,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外交进入“雪压冬云白絮飞”的困难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入将要发生重要转折的前期。
在美国打压中国的同时,中国北方盟友的表现更让人忧虑。1959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于1957年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9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举行会谈,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形成所谓“戴维营精神”,推销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方针——这很像今天一些人醉心并亲切地称之为“G2”的琼阁梦幻。12月,毛泽东作诗讽刺正沉醉于“G2”共治的赫鲁晓夫:“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
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对正处经济困难中的中国来说是雪上加霜。1959年11月3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彭真等同志讨论赫鲁晓夫问题,彭真说,赫鲁晓夫迷恋于西方首脑会议,西方就以此像钓鱼一样钓着他。毛泽东接着说:“有一天,西方一翻脸,他就处于被动。”赫鲁晓夫的变节将中国置于南北两线作战困境,对此,毛泽东坚定地表示:“现在,硬着头皮顶着是对两方面的:一方面对赫鲁晓夫,一方面对艾森豪威尔。”
1962年的中国形势真是“高天滚滚寒流急”: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蒋介石在东南准备反攻大陆。1960年7月始,苏联不断在中苏边界寻衅并于1961年利用中国经济困难,要求中国本息一起偿还抗美援朝时苏联援华军事物资的贷款。印度借机在中印边境燃起战火。10月,印度军队又从西南方面对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全线进攻。
中印边境的稳定事关中国大西南的稳定,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但毛泽东总体上还是认为印度与美国不同,印度是朋友,不能真打。1962年10月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高调开启,一个月后却又轻轻落下:一仗下来,只是将印度的屁股打响了些,但没有让它伤筋动骨。在战争规模上,毛泽东巧妙利用了古巴导弹危机,将它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不让第三国卷入。10月20日,美国封锁古巴海域,苏美剑拔弩张。当天中国全线反击。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结束封锁,11月21日,苏联也对军队解除了动员令。当天中国也对印度全面停火。一月后,中国又将印度俘虏养得黑胖黑胖,把印军的枪擦得干干净净交还给他们。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硬是将美国逼到三八线以南,而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则没有将印度硬逼出双方争议地区。对前者,毛泽东意在打出国格和平等,对后者,毛泽东意在西南方向打出持久和平,至于中印两国间的领土纠纷,毛泽东则有意留待将来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