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其实是个猛人
1
昨天是李大钊牺牲94周年的日子,我们就来聊聊李大钊。
由于长久以来的固定印象,以及小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导致很多人对李大钊的理解,无非是图书馆主任、写文章和建党,然后什么都没做便牺牲了。
如果真的如此,有个问题就说不清楚了:
从21年建党到27年牺牲,什么都没做的李大钊,怎么可能有“南陈北李”的地位?
事实上,李大钊是个纵横捭阖的猛人,那几年主要做了几件大事,差点改变整个北方的局面。
第一件事是联络吴佩孚。
“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俄,在世界上非常不讨喜,时刻面临境外势力的颠覆,于是就想缓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让刚建立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喘口气。
尤其是中国,更是重中之重。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欧美列强在中国的利益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欧美颠覆苏俄的前线阵地。
而且正在崛起的日本,也在威胁苏俄的远东安全,苏俄必须借助中国的力量制衡日本,让日本不能继续向北扩张,毕竟“日俄战争”才过去十几年。
于是苏俄在中国甩了三板斧:帮助中共建党、联系孙中山的国民党、结交北洋的吴佩孚。
为什么要结交吴佩孚呢?
因为在1920年代初期,吴佩孚已经成为直系大佬,麾下有几十万大军,属于北洋政府话语权极大的实力派。
最重要的是,吴佩孚在“五四运动”的时候,经常在报纸上发表通电,反对签定巴黎和约,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而且每次通电都以爱国为主题,积累了很好的口碑。
当时很多人觉得吴佩孚是“救时之伟人”,北洋政府里站在人民立场的英雄。
苏俄看重吴佩孚的,正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而在苏俄和吴佩孚之间联系的就是李大钊。
李大钊不是学者么,怎么能和军阀联系上?
巧了,李大钊在北洋政法学校的时候,有个同学叫白坚武,俩人的关系非常好,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从北洋政法毕业之后,李大钊去日本早稻田留学。
而白坚武去北洋政府工作,先后做过冯国璋和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1922年又被吴佩孚聘为政务处长,成为吴佩孚的首席谋士,类似于曹操和郭嘉的关系。
这层关系,让李大钊和吴佩孚可以直接对话。
正好吴佩孚也需要李大钊。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刚结束,吴佩孚准备召开恢复法统的会议,一方面谋求武力统一中国,另一方面要彻底清算梁士诒和交通系。
交通系是北洋政府内部的大派系,控制着铁路、航运、邮政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等金融机构,交通系的一代目梁士诒,被人称为五路财神,做袁世凯秘书长的时候又称二总统,可想而知势力多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