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六 ——蔡和森
【编者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他看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取得成就,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不但重交友,更为特别的是交友之奇,朋友间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愿意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在官府庙堂之上,也不一定在自命不凡的精英圈子中,那些一无所有的贫寒学子,那些被看不起的下层百姓,往往隐匿着一些非常之人,能做非常之事,能创非常之业。一师毕业时,毛泽东周围真地聚集起一批奇友,看起来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苦救难、救国救民之志。这些年轻人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却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业永载史册。
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连载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同志著作《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中“交奇友”部分内容。该系列文章内容精彩、领悟独到,既可从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也可得到刻骨铭心的事业人生启迪。已发第一至五篇(见文后【相关阅读】),此为第六篇。
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六 ——蔡和森
【蔡和森(1895.3.30-1931.8.4)】
蔡和森,曾用名蔡林彬,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比毛泽东小两岁。他是毛泽东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一师学生,都是新民学会主要发起人,都是杨昌济临终举荐的“海内人才,前途远大”的得意弟子,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在湖南的先进青年中,就盛传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1】。但遗憾的是,他没能走到革命胜利的日子,就极其壮烈地把生命献给了共产主义的神圣信仰。
他与毛泽东出身不同,父亲曾是小官吏,后来家道中落,母亲家族显赫,外祖父是曾国藩部将,做过近于副省级干部的道台。
但两人有相似的少年经历,读过私塾,中间辍学,再到小学读书,而且都与父亲的关系十分对立。
蔡和森幼时在私塾伴读,13岁到辣酱店当学徒,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6岁入初小读书,因年龄大被嘲笑为“太学生”,一个学期后跳级上高小,一年后到长沙报考湖南铁路专门学校,虽然只上过一年半小学,竟以作文105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但没过多长时间学校停办,他不得不回到家中。这年秋,父亲收了一位老财主500元光洋聘礼,要把13岁的“毛妹子”蔡咸熙【2】送去当小媳妇,导致家庭矛盾激化。蔡和森索性动员全家出走,带上年近半百的母亲、被变相卖掉的妹妹、出嫁后丧夫的姐姐和一个小外甥女,一起离家来到长沙。母亲原名葛兰英,进城后改名葛健豪,报考“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学校因为她年龄大不给报名,她便一纸状子告到了县衙,要求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长沙知县见后深为感动,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4字,派人通知学校破格录取,蔡母因此成为长沙年龄最大的学生。同时,蔡和森考入湖南一师,妹妹考入周南女校,姐姐考入自治女校缝衣班,外甥女进了幼稚园。一家三代人到省城长沙求学,成为轰动一时的传奇佳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